华人慈善家欲捐10万只助听器 被指不适合儿童
[提要]“澳大利亚著名华人慈善家魏基成计划在中国捐助10万只助听器,但魏先生最大的困难在于寻找有需要的孩子。记者翻看了潘先生微博上的五页资料,资料中称该种助听器为“充电助听器”,翻看多遍依旧没有弄清楚这种助听器到底是不是志愿者所说的“模拟助听器”。
“澳大利亚著名华人慈善家魏基成计划在中国捐助10万只助听器,但魏先生最大的困难在于寻找有需要的孩子。”近日,这条爱心微博在网上不断被高晓松等“大V们”放大,转载次数超过5万次,但魏基成所捐赠的助听器正在遭受着巨大的质疑。
“这种助听器适合老人,不适合儿童。”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理事长洪波说。不仅是公益人士,部分特殊教育机构,对魏基成的捐赠也保持观望态度。
质疑:模拟助听器会对残余听力造成伤害
得知魏基成捐赠的消息后,拥有聋儿康复方面丰富经验的中国聋儿网、中国聋儿家长会创始人,洪浩猛给魏基成发了封邮件,希望能给这项公益活动提供帮助。
10月26日,魏基成先生回复了一封邮件,邮件中附上了捐助的助听器实物图。根据邮件中的实物图,洪浩猛发现捐赠给儿童的竟然是模拟助听器。
“模拟助听器,现在学界已经不再给儿童使用了。”聋儿康复公益组织,咿呀听语义工社社长赵山君告诉记者,“打个比方,模拟助听器如同收音机的旋钮,放大的话所有的音量都会放大,但人耳并不需要将所有声音放大,如果长期佩戴,有可能会损害听神经和听毛细胞,对残余听力造成伤害。”
质疑者的观点得到了特殊教育从业者的支持。广州市芳村聋儿康复中心邹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早就得知魏基成要捐赠助听器,却不敢“贸然而动”。
“首先,魏先生的捐赠不是以机构形式操作,没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仅在网上呼吁,又只有一个邮箱可联系。其次,助听器有一个验配问题,必须要有专业的检验机构,帮助孩子佩戴,拿来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用上。现在对方没有给出一个正式、规范的捐赠流程,我们又不知道捐赠的到底是怎样的助听器,所以就没有主动去联系。”邹老师说。
回应:“我不是技术人员”
对于以上质疑,记者电话采访了“魏基成天籁列车助听义工”潘先生。
潘先生自称是一名志愿者,他在微博上曾发表过魏基成11月6日写的公开信,公开信中没有解答质疑者的任何疑问,甚至只字未提被质疑之事。当记者问到如何与魏基成取得联系时,他表示“我跟魏先生都是通过邮件联系”。
针对魏基成赠送的是否是模拟助听器,又是否适合儿童使用的问题,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再三强调:微博上助听器的制造商吴志贤已经发了五页详细的资料说明。记者追问助听器是否是模拟助听器时,他表示不好回答,“我不是技术人员”。
记者翻看了潘先生微博上的五页资料,资料中称该种助听器为“充电助听器”,翻看多遍依旧没有弄清楚这种助听器到底是不是志愿者所说的“模拟助听器”。
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查询到了吴志贤2003年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编号03209650X。从专利说明中能看出,助听器主要是供年长者使用。
“这个专利本身没有声学音频技术的含量,核心意思就是用一个充电器替代电池。”洪浩猛说,“根据专利中其他内容,可以断定这个技术属于早期模拟助听器特征。”
记者试图通过邮件直接采访魏基成,但截至发稿前,没有收到他的回复。
专家:聋儿目前佩戴数字助听器
据武警广东总队医院耳鼻咽喉中心助听器高级验配师张香秀介绍,早在2000年,她就不再给患者配模拟助听器。
“小孩子不擅长表达,我们建议他们用全数字电脑编程助听器,通过电脑程序把数据设计好,孩子的实际反应也能实时表现出来,再进行智能动态调节。”张香秀表示,有的数字助听器还具备指向性麦克风功能,可根据使用者所在位置和角度,动态调节音量,这些设计对儿童更有好处。
今年来,张香秀已为几十个儿童和青少年验配了助听器,无一例外全用数字助听器,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还是用全数字电脑编程助听器。见习记者 张婧 记者 徐滔 曹斯 通讯员 张晨曦
来源:南方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