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透明、公平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过去两周,新浪微博和全国各大论坛网站有一个公益话题非常热门:江西助学缩水事件。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这个事件现在进展如何?这事件的发生,又能给公益人怎样的启示?日前,记者专访了此事件的新浪微博报料人、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孙海峰表示:这是一起典型的草根新闻,从民间报料到官方调查的启动只用了非常短的时间。当下网民公益意识的加强、网络工具的便捷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公益慈善的透明公平。“数据的失实并非策略性夸大引起大家关注”晶报:孙老师您好,请先简单跟我们还原下这个公益事件。孙海峰:这个事情,是3月初我在朋友的饭局无意中发现的,报料人就是捐助人陈女士的女儿婷婷。当时我觉得非常愤怒和诧异,就发布了这样一个微博:“刚听到的真实故事:朋友妈妈资助了一个江西井冈山孩子,从小学捐助到了高中毕业后说不上大学了,说她妈妈给他找份工作到广东这边打工,见了面说到成长经历,说谢谢阿姨每月捐的40快钱帮助他从小学到高中的学费生活费...妈妈当时很惊讶!因为寄给孩子的至少是10倍!当地的经手的民政慈善部门提成真高!”3月8日晚00:04分我发布的新浪微博,当晚就被转载了六七千条,到第二天就已经超过2万,第三天就超过6万了。网民对于这个事情的反应有点出乎我的预料,马上也就有当地媒体来跟我接触。随后,深圳、广东省的很多媒体就跟我接触,然后就有了3月10日、11日很多媒体对于婷婷的采访和对于事件的深挖、追击。晶报:中间,你还发了一个微博为这个事情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孙海峰:这个事情确实抱歉,目前这个微博我在新浪还一直置顶。“【最新补充】据多方核对,当事人最初凭记忆的描述不太准确,特此更正:1、被资助孩子原籍是江西的峡江而非井冈山(两者同属吉安市)。2、孩子是每学期而非每月拿到40,资助额是每年而非每月400。虽然这并不影响问题的恶劣性质,但应对事实负责及时说明。”对于这个数字夸大,有些网友质疑我是不是故意的。我必须澄清,这不是策略性引起大家关注的。只不过当时婷婷这么说,我们也就相信了,因为她是当事人的女儿,她也没有必要捏造。后来想一想,也是有点疏忽了,每个月400元在于深圳的1995年,也算是不小的数目,捐这么多不是很可能。以后碰到相关的事情,我会多留心,避免同样的失误。“作为官办慈善,他们有义务把这些账目清楚还原给我们的捐助人。”晶报:目前,这个事情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江西那边据说也成立了调查组。有新进展吗?孙海峰:之前,江西那边给我们的解释就是说把这400元分摊给了数个同样贫困的孩子。我们进一步提出要求找这些贫困学生对质,要求他们账目清晰、公开、透明。但目前的最新情况是吉安希望工程办公室说因为事件发生时间有点久,原始材料不可查证了。现在,事情推进不了,对方不再和我们对话,没有反馈了。晶报:对于这个结果,你们满意吗?孙海峰:当然不满意!我们就是因为觉得不透明不清晰才要求对方给我们提供一些原始材料讲清楚这些善款的去向。对方现在反过来让我们来提供材料证明我们的猜测。如果我们有真实材料去证明这笔钱的去向,那就是举证不是质疑了。作为官办慈善,他们有义务把这些账目清楚还原给我们的捐助人。公益透明、公平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的,并不是某些人或者某些机构去设置议程和框架就能单独完成的”晶报:目前,关于这个事情你们还做了什么?孙海峰:3月13日下午,针对这个事件,深圳一些文化人、公益人开了一次小型的研讨会。当时,我是作为主讲人去跟大家探讨我的一些思考的。慈善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什么行为?在现在社会生活的功能如何?慈善的主体是什么?谁是慈善的对象?……这些问题,在研讨会上我都跟大家一起讨论了。晶报:这次事件,似乎又一次引发了大家对于公益透明、公平的思考。这方面,您有没有什么看法?孙海峰:公益慈善的透明公平是这几年大家都提的非常多的一个公益话题。我觉得首先是在制度上要去完善,从程序上去规范,而且要职责分明,如果违背了协议,如果出现了事故,谁来负责、怎么负责,这些都是可以更加严格来要求和遵循的。再者就是在执行过程中的协调和组织问题。人有贪念有弱点,执行者也会有因为本位主义引起的一些协调上的内耗,人性不能把希望寄托于自律,还是需要更加细化的东西来规范。晶报:有网民说,这样事件的频繁发生,会因为诚信恐慌而对公益慈善的失望。您怎么看?孙海峰:这件事情的发生,确实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特别是捐助人和受助人的情感。捐助人陈女士4年连续都给了受助人小喜资助,但小喜只是收到了一次,还只有40元。受助人也因为家贫最后没能继续学业。他还猜测捐助人是忘记他了。捐助人还给小喜写了几次信,但小喜从未收到过一封信。这些都是很直接的伤害的。网民对于事情的反应那么热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样的捐助跟很多人的生活是有真切关联的。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是给各种助学机构捐过钱的。作为一次官办公益事故,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但我也从中看到了好的一面,网络的发达、信息工具的便捷也一方面激活了大家的公益意识。作为一个普通人,以前不可能接触到你的受助方,你甚至不知道你捐的钱给了谁。但现在这些都有可能,很多人现在跟受助的山区孩子都能连接起比较深的感情,不仅能知道孩子的情况,也能监控到整个捐助的过程。晶报:在您看来,公益透明、公平方面,有没有一些好的做法?孙海峰: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很多人捐钱不记名不索要任何凭证的,包括我自己。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没有公益透明、公平意识的行为。这几年的信息启蒙和认知伦理,会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权益、义务,也能更好的规范公益的发展。目前有很多专业的公益机构,也在逐步完善公益透明、公平的问题,他们会定期向捐赠人发送财务报表、项目进程,也会让捐赠人的反馈支持到他们的公益项目。这就是一种进步。公益透明、公平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的,并不是某些人或者某些机构去设置议程和框架就能单独完成的。(来源: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