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3-4-15 17:36:37

〖新观点〗公益圈之乱,吐槽五大原罪

  文/Nina

  中国公益跟随经济改革历经三十载,却未能像中国经济同样开放,虽有可圈可点的成绩,但生机勃勃的背后仍然步履维艰。在此斗胆全面解析公益圈丛林乱象,敲响警钟与同仁共勉:

  1.评奖泛滥与多重标准之乱

  虽然公益圈奖项未严重堕落到成为金钱交易,弄虚作假非法牟利手的商品,但每到年底眼花缭乱的奖项和颁奖盛典背后的故事也是各有千秋——公关公司或媒体主导“评选”的奖项成为年底表彰优秀广告客户,以保持合作关系的伎俩;作为第三方略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更是将奖项作为提供给企业服务的免费“赠品”;另一面,泛滥的奖杯和缺乏含金量的奖项又突然间成为企业昭告天下的公关元素,标准模糊和暗箱操作的评选标准使获奖变得无奈。简言之,公益圈的名目繁多的大多评奖成为“赠品”“送礼”,难有公信力和说服力,颁奖成为走过场,引起质疑,难以服众。

  2.“人格分裂”行事

  何谓“人格分裂”型行事?即为言行不一,表里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多在中小机构的公益从业者其劳动权益和社保等无法实现,这与公益机构道貌岸然的正义形象背道而驰;某国际机构一面可以大肆推动**运动和员工权益,另一面机构内部却不断上演难以解决的劳资纠纷丑闻和裁员风波。虽然多数机构面临不同的资金困境,但是“双重人格,自相矛盾”的行为也是令人愈发对公益行业失去信心。

  3.灵魂人物缺失

  虽然公益圈有德高望重的圈主支撑,无论是为人低调的资中筠前辈,王振耀和徐永光老师,或是学界代表王名或金锦萍教授,他们都是不乏挫折,永远前进的领导者,但是仍不足够伟大并成为力挽狂澜的灵魂人物。远有马丁﹒路德﹒金和孙中山式的革命性代表,近有尤努斯,和法土拉﹒葛兰式远见和毅力并存的现代英雄式人物,但是中国当代仍然缺少可以与之齐名的实践派理想家,缺少可以冲破传统,重新创造共享价值的领袖。

  4.帮派林立,唯我独尊

  犹如华山论剑武林争斗,公益圈的明争暗斗如金庸笔下天龙八部的帮派之争——各类名头CSR标准林立,各立山头的公益组织,学院派或是第三方机构虽各自拥有独当一面的风云人物当家,但同行之间缺少沟通和合作的胸怀,我们目睹阿迪达斯之于锐步、耐克之于匡威经过一番角力竞逐后,化敌为友并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分享市场蛋糕达到竞合。当我们整天津津乐道与这些案例并作为商业可持续案例之经典时,我们却在另一面做着和这些商家当年一样的事情,防御敌对甚至鱼死网破,并行行业间没有达到共识来减少竞争压力,难以形成资源互补,共赢共荣。公益圈同样呼吁破除内心狭隘,应该培养企业家胸襟和境界,将战略竞争者转化为利益相关方,共谋合作共同发展。

  5.公益交易,在营销中迷失

  从无锡尚德的诈捐门,河南宋基会的迷雾慈善,再到APP和蒙牛的公益漂绿事件,”公益”话题在微博时代成为网络公关和企业造势的噱头,或是自我炒作,或是用明星点缀带来吸引眼球的曝光成为公益营销的唯一目的,此类做法不但背离了营销实质,更加脱离了公益之本。营销之实质不是促进增加消费成为销售导向,而是专注与通过多种方式令消费者满意,当环保成为时尚,当然需要利用契机率先占领细分品牌市场。如一度风光的通用汽车二十年来专注与生产大功率引擎的SUV,却在经济衰退和倡导环保的今天惨遭淘汰;同样启用格莱美近年的娱乐圈红人Will.I.Am代言,可口可乐公司EKOCYCLE品牌成为成功的公益营销案例更是得益于将鼓励回收和对消费者的可持续发展倡议融入独立品牌,用再生材料产品倡导绿色生活。

  纵观五大原罪,难免黯然神伤,也许只有套用荀子的“性本恶”和西方道明会神父早在13/14世纪指出的人类”七宗罪”来诠释公益圈之乱才更为合理和赋予逻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观点〗公益圈之乱,吐槽五大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