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懵以往 发表于 2013-6-8 17:37:06

我的高考,父亲的梦

高考,与其说是我的,还不如说是父亲的。49年前中专毕业的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中有上大学的。



  那是1983年七月下旬的一天,父亲像往常一样,顶着炎炎烈日在湖北随县天河口公社的一条小河里打鱼。从远处看,父亲不像一位因病早退的知识分子,他瘦削的躯体在河边跑来跑去,让人感觉有些干瘪,已经挤不出汗水了。他拎起渔网,微微侧身,然后猛然旋转,同时甩开膀子,那网就在空中散开,然后轻轻落在小河里。那时物质生活虽然不丰富,但小河里还有水,也有鱼。我小时候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吃几顿小鱼儿。
  
  父亲收网时,两手轻拉细绕,小心翼翼,盯住河面,见到黑色的鱼网中有白色的鱼儿肚在闪,他的双眼也发亮了。这时,父亲是不许我们发出声音的,好像落网的鱼儿还能跑了似的。我们都知道父亲的规矩,但那天,当他正在收网时,我大哥气喘吁吁地从河埂上跑过来,父亲停下来,缓缓直起腰。大哥把一封信递给他。父亲先把手在衣服上擦干净,才接过信,打开,扫了一眼,停了一下,又扫了一眼,然后说了一个字:走。
  
  后来大哥告诉我,父亲三下五去二地扯起渔网,往肩膀上一甩,迈开大步就往回走——大哥说,不是“走”,是“跑”。后面的情节可能有些夸张,大哥坚持说是真的,他说,父亲一边走,小鱼儿一边从网中落在地上,活蹦乱跳……那一天我们没有鱼吃,听他这样描述,都像猫一样咂着嘴。
  
  哦,对了,那封信是大哥骑自行车跋涉了40公里山路从随县(随州市)专门送过来的,是我的高考录取通知书。看到录取通知书,我倒没有什么兴奋,只是感觉到,父亲应该高兴了。高考,与其说是我的,还不如说是父亲的。49年前中专毕业的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中有上大学的。但在文革期间,这几乎成了不可能。眼看着姐姐和两个哥哥都去了中专,父亲把家族最后的希望放在我身上。
  
  在备战高考的最后一年里,父亲从所在的公社(乡镇)来到县城,用五百块钱买了一间能摆下一张床的小房子,在门口支起煤(炭)炉子,让我每天放学回“家”,他开始照顾我的生活起居,给我做饭洗衣服。当然,父亲偶尔还会不失时机地鼓励、刺激一下我。父亲说,改变命运只有高考!我对“命运”有些冷漠,父亲又说你想到大城市,想到国外看看吗?唯一的途径就是高考!!
  
  我看着父亲点点头,其实,父亲有所不知,我当时对大城市与国外并无概念,也没多大兴趣,真正激励我努力学习的是我感到只要考上重点大学,就有“资本”去追求几位吸引我的初中与高中女同学。我这人性成熟比较早,小学五年级就胡思乱想了。
  
  当然,也有来自反面的刺激,那就是母亲正积极为我准备接她班这件事。这也是我们那些“吃商品粮”的落榜考生的唯一出路。还记得母亲和同事们拿起我的手,赞叹道,这手指真细长啊,太好了。听得我毛骨悚然。母亲是乡里的妇科医生(接生婆),我考不上大学的话,只能接她的班,当一名男妇科医生。这样的话,我细长的手指就能派上用场,方便在当时医疗条件下伸进女性的阴道里把孩子扯出来……
  
  为了不当男妇科医生,为了有“资本”追到我羡慕的女孩子,我只有一个选择:考上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后来的情况是这样的:我考上了大学,等参加工作再回到家乡时,发现我暗恋的那些女孩子早就结婚生子了。唉,人生啊!如果我没考上大学的话,那第一个解开同桌女生扣子的一定是我啊,而且,我还可能为她们接生……想一下,也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嘛。
  
  高考改变了我的一生。80年代,小河里还有鱼,大学毕业还基本上是按照成绩与在校表现实行分配,还算是公正。我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从上海到北京到香港,也多次出国并一路走到今天。虽然对高考有诸多不满,并把儿子送到了国外(就是为了让他不再遭受高考之虐),但高考确实是我们这种普通家庭的孩子向上的一个阶梯。
  
  当时的高考,寄托了无数普通中国父母对孩子们孤注一掷的希望。我们的高考,就是父母们的“中国梦”。父亲看准了这点,几乎把自己全部投入到我的高考中,有时看他紧张和忙乎的样子,我怀疑参加高考的是他而不是我。父亲坚信,只有高考才能实现我的“中国梦”,只有实现了“中国梦”,才能实现“出国梦”。父亲当时还不知道,“出国梦”之后是“美国梦”。
  
  距我的高考已经30年了,考试还是那样严格,竞争还是那样激烈,表面是考学生的,实际上每年的高考都是父母们的高考。然而,不知不觉间,高考也有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有了出国的机会,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从不包分配到扩招,原本都是增加选择的机会与扩大教育范围,也是其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怎奈我们的体制诸多弊端,失去了公正、公平,高考渐渐走样、变味。无法实现梦想的高考,快要沦落为对孩子的纯虐待。
  
  我们眼睁睁看到:滥竽充数的越来越多,一度“大学生”同“公知”一样,竟然成了用来讽刺人的词儿;好不容易毕业了,却面临失业;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却发现只有努力忘记学校那些没用的知识,才能适应这个糟糕的社会。不过,更糟糕的是:像我父亲那样全力帮助孩子备战高考、实现理想的父亲被“我爸是李刚”代替。如果说80年代选拔人才总体上还是按高考成绩与表现,那么现在则更多的是靠关系,靠有一位好爹或者干爹。君不见最近连日曝光的那些坐直升飞机提拔起来的“官二代”?碾碎了多少父母们的希望与学子们的努力?
  
  多年后,那个激动得连鱼儿也不要的父亲,也一步一步在现实的教育下“清醒”过来,他不再对孙子辈的成绩关心,常常对中国的教育长吁短叹。有一次,他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如果国外真像你说的那样好,还是靠本事吃饭,把他们(孙子)都弄出去吧。
  
  父亲已经在今年初永远地离开了我,我没有来得及问他老人家,如果我在这个时代参加高考,您还会全力投入帮我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吗?但我想告慰父亲在天之灵,追求公正、公平的社会,就是我的梦。这个梦,源自于您。
  
  很抱歉在高考的前两天,写出这样的话,但愿我的文不会影响你的高考成绩,不会影响你的高考梦,或通过高考实现的“中国梦”,容我再啰嗦一句:无论有没有高考,无论你是否考上,都不要忘记在你的“中国梦”里加上公正、公平!
来源:《大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高考,父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