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懵以往 发表于 2013-6-15 19:41:30

你看人家胡适

胡适写书前总是雄心勃勃,却常常写不到一半就拉倒,甚至写信,写到收信已去世也没写完。你看人家胡适,正是他的杂和博,他的不专和好奇,让很多人称他为便朋友。




  拿到胡适的书,总是习惯性地先看一下,这本书写完了没有。
  
  胡适写书前总是雄心勃勃,却常常写不到一半就拉倒。《白话文学史》本打算写三卷,结果只写三分之一,写到唐朝就不往下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是打算写三卷的,却只写到汉以前;就连他倡导大家趁着没死赶紧写自传并以身作则写的《四十自述》,本打算写40年经历,结果只写到19岁,还没写到美国留学,就不往下写了,还好意思名之“四十自述”拿去发表。他在收他译的小说时坦白,原计划译一整本《契诃夫小说集》,不料只译两篇就不译了;还计划译一整本《美国短篇小说集》,结果只译三篇就没再译下去,于是只好将这五篇合在一起组成《短篇小说二集》。他本打算写45篇的游记专书,只到第六篇就因忙其他事务而搁笔,最终只能作为一组文章《漫游的感想》收进集子。
  
  人们称他“半卷博士”,还有人从“太监”一词延伸出“著作监”一词来笑话他写书只有上卷而没有下卷。周作人认为得派一个连的兵力把他围困在山上,才能让他把书写完,胡适自己则希望能被关进监狱得以安心著作。现在弄得我这个读者竟也养成一个毛病,对胡适写完的书倒不怎么感兴趣,专挑他那没写完的书来看。
  
  即便如此,胡适仍不失为大师。
  
  我一女友几乎从未织完过一件毛衣,却起了十几个头,扔在家中各处,终于有一件在放弃了领子袖子中途临时改建成“毛坎肩”的前提下,勉强完成——这并不影响她在方圆20公里之内享有“贤惠”之名。
  
  有一天又读到胡适写给徐志摩的一封信,里面强调写新诗要有“试验态度”,对梁实秋所谓新诗是“以中文写的外国诗”进行商榷,提倡新诗应以现代中国语言来表现现代中国人生活,对于用中文写十四行诗,他表示“刚从中国小脚解放出来,又何苦去裹外国小脚”……我读这些精辟语正读得起劲,忽然下面出现一段单列的说明文字,说这是一封未写完的信,只写一半,放在那里,已经半年多了,现在听说志摩已死去20天了,捡起原稿,不忍再往下写,就这样送出去发表。下面署的日期是“20.12.9.”。根据内容判断,此处是民国纪年,公历即1931年12月9日,距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发生空难正好20天。
  
  连写信也只写到一半,直到收信人死了,也没能写完,“不忍往下写了”——想想,就是往下写也没用了,往哪儿寄啊?
  
  我笑得在地上打滚。我不得不说了,我喜欢胡适。
  
  话说我和那个打毛衣总打一半的女友一起读胡适。每每读到高兴处,就互相推荐,有时还诵读段落给另一个听。俩人一见面或一通电话,口头语往往是“你看人家胡适……”。
  
  你看人家胡适先学农,后转哲学,同时研究英法德文学,又对政治信仰、宗教和经济感兴趣,还事中国文学和历史,还有国学、禅宗、红学,当然他还有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他甚至一直关注自然科学……他在不少领域都是开拓者,是后代人无法绕过去的人物。以至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批判胡适时,不得不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委员会,下设九个小组,列了一个长长的单子,试图从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来对他进行清算。你看人家胡适,在上了年纪时,竟这样说:“今天我几乎是66岁半的人了,我仍然不知道我主修何科,但是我也从来没有认为这是一件憾事。”正是他的杂,他的博,他的广,他的不专,他的好奇,他的永远不肯固定下来,他的率性,他的唯兴趣至上而无功利之心,才使他成为大家,成了许多人的“我的朋友胡适之”。
  
  而当今那些正宗的“专业人士”是这样的:学问被分成了许多科,比如说,如果搞的是其中的文学科,那么还要把文学科里面分出许多型来,专事其中的某一型,又在这个型里分出了类,专钻其中某一类,然后再选定这一类其中的某一段,最后还要在这个小段里选定某个作家,专侍弄这个作家某个时期的某一部作品,将它挖空心思地吃上一辈子。如此占好地盘之后,便对即使是同一专业的隔壁的人与事也一概不知了,不仅老死不相往来,而且鸡犬之声也不相闻。跟胡适相比,当今学者们多么狭小,狭小得多么没有意思啊。

来源:雅虎心香一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看人家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