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翁捐逾亿在全国建115所学校
中新网6月19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老人王锦辉幼年时因战乱家贫而辍学成为了他人生中的遗憾。1985年,辉叔回到家乡东莞,捐助了自己在家乡的第一个助学项目—东莞理工学院。30年来,为了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王锦辉先后捐建了115所学校,遍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45个地级市,直接捐助贫困学生400多人次,捐资助学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被称为“最牛助学老人”。如今,“南粤慈善之星”王锦辉90岁高龄仍然继续着捐资助学的事业。“辉叔”王锦辉1923年出生于东莞石排,上世纪30年代,因为战乱家贫,王锦辉仅念了4年书便辍学到广州谋生,担过“货郎担”,开过杂货店,生活一直穷困潦倒。1957年,一贫如洗的王锦辉,揣着20块钱只身前往香港闯荡。当时的香港劳力过剩,王锦辉没有学历、人地生疏,只能打小工。初到香港的王锦辉整日日晒雨淋,生活得像个苦行僧。“因为我自己没有读多少书,所以就只能在当学徒的时候勤快点。”辉叔忙里仍好学不倦,经常跟老师傅学习建筑工程的知识。
1963年,凭借多年在香港建筑公司工作的经验,辉叔组建自己的公司—金城营造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土木、建筑、壕坑和电力架设。辉叔凭借勤劳和真诚赢得了多方客户的青睐,公司业务不断扩张,工程遍布香港、台湾和东南亚。
幼年遗憾:吃上不了学堂的亏
在生意上的成功并没有让辉叔忘记自己幼年时期的遗憾。多年来,“少年有书不能读”的遗憾始终萦绕在辉叔心头。一直以来,他只有一个朴素的理想,就是捐建100所希望小学,再不让其他孩子像自己一样,“吃上不了学堂的亏”,兴学重教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他心中。1985年,62岁的王锦辉退居“二线”,卸下“金城营造”的重担,将公司业务交由儿子王国强打理,而他则一心扑在了捐资助学的公益事业上。
在东莞石排,王锦辉家的活动室里有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上面标着113面三角旗,每一面旗代表着一个“希望之梦”,那是他捐建的113所希望学校,地图的旁边挂满了各地送来的锦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直以来,辉叔对于养育自己的家乡东莞始终念念不忘。1985年,辉叔回到家乡东莞,捐助了自己在家乡的第一个助学项目—东莞理工学院。30多年间,辉叔为东莞陆续捐献了石排中学、石龙中学、厚街小学等30多个助学项目。
乐雪中送炭“为孩子出一分力”
1998年,一次偶然的访问经历让辉叔走出东莞,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捐资助学,此后他逐渐把捐建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当时,我和太太在粤北连州高山镇斜塝山村访问,村里破败的校舍和教学设备让我感觉心酸,后来我才知道全国还有很多地方的教学设备非常落后。我不愿意做锦上添花的事,却乐意雪中送炭,为孩子出一分力。”
30多年来,辉叔跋山涉水,捐资助学,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省分。他捐助的爱心助学项目数不胜数,为了更好地实现助学计划,辉叔成立了“王锦辉慈善教育基金会”,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百所希望小学捐助计划”、“清贫学生助学金计划”,资助100名北京师范大学贫困大学生,兴建香港童军九龙城区王锦辉活动中心等等。
到目前为止,王锦辉捐建的希望学校达到115所,遍布广东、内蒙古、河北、黑龙江、青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45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69个县(乡镇)和香港地区,直接捐助贫困学生达400多人次,捐资助学总金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辉叔身上有着非常深的东莞人的烙印,朴实低调,做好事不求回报”。20多年来,“王锦辉慈善助学基金会”总干事周金生见证了辉叔捐助的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个学生。
所有项目均过目 保钱用在刀刃上
辉叔多年来捐建的学校数以百计,但他却从不只是给钱了事。王锦辉是建筑方面的行家,对捐建的希望小学,他有个近乎“苛刻”的习惯,每个项目都要一一过目。工作室里,放着许多希望小学的图纸。他反对大笔一挥签了支票就了事,经常和太太坐车颠簸几十个钟头去看学校。他说:“我只是希望自己的钱真的用在刀刃上。”
来源:中国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