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3-7-17 23:22:12

全新公益生态体系

  作者:Simon 台湾公益责信协会发起人 来源:社企流
  有条件的信任
  4月份中国四川再度传出地震,中国的捐款这次大量涌向非红十字基金会的民间团体。除了红十字会与官方夹缠不清的关係之外,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红十字会捐款流向不明,以及郭美美炫富事件所造成的信任关係崩解是主要塬因。
  捐款者无非希望自己的捐款款项能透过非营利组织妥善运用,不过这些非营利组织是否真的把钱「花在刀口上」是个值得探讨的议题。更进一步来看,台湾人普遍将捐款当做"做功德"(捐完钱功德就完成了),不愿再进一步监督非营利组织的心态也是共犯之一。
  指南星(Guidestar)是美国以第三方立场蒐集公益机构财务资讯,致力于提升公益团体透明度的机构,其创办人巴兹施密特(Buzz Schmidt,註一),对于日渐蓬勃的网路公益事业可能面临的挑战,日前于Alliance发表其看法。在这篇文章中,施密特看似将重点放在促进网路公益捐赠,事实上则是唿吁社会企业家回应巿场需求,着手建立一个更为建全的公益生态体系。以下由Simon及YP Chang共同编辑。
  四个要素:知识、捐赠、报告、评鑑
  施密特认为从事网路公益事业的社会企业家所面临的障碍与挫折,来自于遍佈整个非营利部门的各种无效率或自相扞挌的做事方法。除非能够排除这样的障碍,网路公益事业无法健全发展。施密特进而定义所谓「公益生态体系(philanthropic ecosystem)」应具备的要素:
  一、公益知识系统(knowledge system)
  包含相关数据的理论资料库、专家学者意见等,能够告知、约束及激励非营利组织、捐助者与中介机构。这个系统可呈现各个成员社群的策略及行动脉络,例如以多种社会指标清楚定位其个别议题上的相对或绝对进展。奠基于此可辩证出变革理论。目前知识系统发展的问题在于彼此间的沟通不足,对于什么是重要的或该採用何种语言歧见甚多。大家各自闭门造车各行其事,不共享知识,对其他社群的创见则予以忽视。
  二、捐赠系统(giving system)
  募集和管理捐赠物与捐款的复杂网路,使用者包含捐赠人、受託人、机构顾问、线上交易服务与一般慈善机构等。在这个系统裡,捐赠人或中介机构(例如联合劝募或红十字会等)必须认真地将讯息及资源持续且忠实地传递给非营利组织。捐赠系统主要障碍在于各捐款人的不负责任:例如私人基金会并未考虑其资源分配好坏与否所招致的后果,因为分配好坏并不影响其自身财务。施密特认为,「缺乏责信的(accountable)资源分配流程的公益生态体系绝不是最佳的。」「如果捐款人,特别是被视为对非营利事业较专业的私人基金会,对于捐款资金运用根本没有责任感,我们便不能指望非营利组织会善用这些爱心。」
  三、管理与报告系统(management and reporting system)
  即优质非营利组织其管理制度的核心,包含目标设定、计划、绩效追踪与报告。这个系统目前遇到的问题是捐赠者与中介机构尚未认真看待非营利组织的报告书。也因此非营利组织无法持续从外部(即捐赠者及中介机构)得到回馈,或受益于内部更有效率的管理系统。它们花大多数的时间无效率地处理零碎的讯息,也因而无法提供更具沟通价值的报告。
  其资讯必须要能回答下列五个问题:
  组织的愿景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达成愿景的策略或理论是什么?
  组织有足够的能量吗?
  如何得知目前已取得进展?
  已完成或未完成的是什么?
  四、评鑑系统(evaluation system)
  包含审计员、评鑑人员、认证机构、监管部门、专家、资讯网站、记者及其他想要告知、影响、验证与保护捐款者与其捐款决策的网路。这个系统需要不同类型的评鑑者带进来各式的观点及更好的透明度。施密特并预期捐赠者总有一天会运用数据建立个人化的评鑑模式。然而这个系统的问题在于评鑑机构是否能深入了解非营利组织的复杂性,而不是以简单的统计方式例如财务比率做为衡量基準。
  公益生态体系再升级
  最后,施密特提出了一个「高效能公益体系(high-functioning philanthropy system)」愿景,非营利组织与捐赠者将会:
  在共同知识平台协力作业;
  寻求共同目标与集体行动的共识;
  只要有益于内部管理与外部透明,要求非营利组织出具一致且持续的报告;
  将资源导入专注"社会所重视的价值"的非营利组织;
  不仅要求基金会、信託与中介机构负起责任,对个人捐赠者亦然。
  协力
  以施密特的观点延伸来看,不管在知识共享、捐赠管道、执行报告或是评鑑机制,都需要不同的相关人或组织(stakeholders)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好激盪或整理出新的路径。也就是说,除了各个stakeholders的投入之外,沟通的平台及共同的语言将是整个新生态体系的重点。
  换个角度来看,非营利组织在网路时代已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更主动探求stakeholders的意见。比方说,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能完整呈现财务及营运的概况呢?是否具有管理价值呢?是否能让stakeholders容易理解呢?stakeholders在意的是什么,有没有被解答呢?
  公益责信协会目前的重点在于施密特所言的"管理与报告系统",也就是解决资讯不对称的问题。做为一个平台,一方面沟通出what to do,另一方面也设计how to do (例如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及npo的管理培力)。事实上这所谓的四个要素系统是环环相扣的,比方说良善的管理与报告系统,对于增进其他叁个系统的效能将会相当显着;而良好的知识库,将会进一步再反馈到管理及报告机能。良性的动态循环,才是整个生态体系持续因时因地制宜,并不断成长演化的关键。
  注一:Buzz Schmidt 现任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塔克商学院(the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t Dartmouth College)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美国慈善研究公司(Philanthropic Research, Inc.)与指南星(Guidestar)的创办人、F.B.赫隆基金会(F.B. Heron Foundation)与非营利季刊(Nonprofit Quarterly)组织主席、科技浓汤(TechSoup Global)及慈善协会(Institute for Philanthropy)的董事会成员之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新公益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