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懵以往 发表于 2013-8-13 17:42:38

走有中国特色的占星术之路

我最不耐烦的事情之一,是被刚认识的人劈头问一句:“你什么星座的?”,然后开始哇啦哇啦大谈每个星座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性格之类。
http://x.limgs.cn/f2/c1/up201308/6555a9f44411cb00094bf602166f7bd1.jpg

  我最不耐烦的事情之一,是被刚认识的人劈头问一句:“你什么星座的?”,然后开始哇啦哇啦大谈每个星座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性格之类,还举出诸如“恋爱十二星座大排名”、“交友十二星座最靠谱排名”之类的例子,没完没了。可惜这是流行时尚的主流思潮,尤其是深受广大女性朋友青睐,这让我的批判之词很难说出口——没事得罪姑娘干嘛!
  我之所以觉得别扭,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我们天蝎座看来,星座、塔罗之类纯属虚妄之谈,闲谈可矣,真陷进去就可笑了;第二,我中华文明自有一套玄学体系,虽然同属迷信,但看到来自西方的奇技淫巧打败了中华的封建糟粕,心里终究是有那么一点点不爽和不甘心。
  有鉴于这种形势,这两年一直有人提倡复兴传统文化以资对抗。西方有耶诞节,中国就设一个纪念孔子的孔诞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七夕;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盂兰盆节。同理可证,在封建迷信领域我们如果想打一个翻身仗,扶植一个国产体系刻不容缓。
  中国的十二属相虽然很好,但那毕竟是以年分类,与十二星座缺乏可比性。我的建议是,为了对抗十二星座,最好的办法是倡导二十八星宿。
  “星宿”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是沿黄道和天球赤道一周天自西向东的二十八个等分星空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区共二十八个星官。当然,光是比数量没有意义,还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这年头,凡是对公众缺乏亲和力的,再好也会被淘汰。占星术为何如此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几乎每一个星座的背后,都有一堆浪漫传奇的故事。现代人只喜欢看图说话听故事,越通俗易懂越好,太复杂太枯燥的东西,是流行不起来的。
  这二十八星宿,其实时髦值是相当高。东南西北四区,叫做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就跟星座里的四相能对上。具体到每一个星宿,都有一个名字和一头吉祥物,背后都有故事。
  比如心宿,属东方青龙八宿之一,又称为心月狐,名字本身就特别时髦,诗经里有一首闹洞房时唱的《绸缪》,里面说“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里“三星”指的就是心宿,意思是当你抬头看到心宿在天的时候,就该对爱人表白了,又风雅又浪漫——顺带一提,心宿三星全落在天蝎座里,其中心宿二还是天蝎主星。《镜花缘》里说武则天是心月狐转世来祸乱李唐江山,倒也真挺符合天蝎座的做派……
  类似的星宿故事在中国传统话本里特别多。《西游记》妖怪中最有品味的黄袍怪,就是天上的奎宿、奎木狼下凡;《说岳全传》里秦桧老婆王氏,是女土蝠转世,而女土蝠,正是女宿。《水浒传》里梁山好汉郝邵文……不,郝思文的绰号是井木犴,则是井宿。
  再比如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一共有七颗星星(如今六星可见)云聚一处,优美璀璨,号称星空第一美景,又名七姊妹星团。七仙女的故事,即源于昴宿。
  还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牛宿,又称牛金牛,吉祥物是一头牛。有个成语叫做气冲牛斗,意思是愤怒之气达于天际,这牛、斗,即是指牛宿和相邻的斗宿之间,这两宿主察民间异事。晋代有个万事通叫张华,他曾在牛、斗之间观测到一股紫气,落在地上分野在豫章丰城,派人去挖,结果挖出了两把大名鼎鼎的神剑:干将,莫邪。
  当然,牛宿最有名的故事,还是七夕的鹊桥天河会。牛郎三星和织女三星,都属于牛宿星官,虽然相隔银河,总算是在一个单位上班,也算聊可安慰吧。对了,以西方星座体系来说,织女星属于天琴座,织女一是天琴座的主星,而天琴座的典故来自于俄耳甫斯,他跟他老婆欧律狄克之间,也是情侣相隔不得相见。所以七夕这个日子,我真不知道当情人节过到底有什么意义……
  若是细细探究来,这些星座个个有典故,只只够性格,不输于十二星座里那些希腊诸神。只要善加渲染,艺术感染力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我曾经在微博上畅想过,如果二十八星宿在古代像黄道十二星座那么流行,该是怎样一番场景。不不如说在大明嘉靖年间,太监总管黄锦问张居正:你什么星宿?张居正恭谨答道:在下是毕宿。黄锦欢喜道:圣上最喜欢毕宿出生的人,冷静而理性。你看徐阁老、严阁老,一个是典型奎宿性格,凡事隐忍;一个是柳宿,性格敏感外露,两个星宿今年运势都不大好。说完他拿出嘉靖皇帝的手谕给张居正:《最适合入阁的二十八星宿大排名》。
  倘若这种风潮一直流行到了现代,忽然有一天,有小姑娘跑到我面前,先自我介绍说生日是危宿,危月燕,问老马你什么宿?我回答说是尾宿,尾火虎。小姑娘一翻时尚杂志一查,柳眉轻挑,发现危宿和尾宿性格最合得来,我会拈花微笑,告诉她关于尾宿与危宿,还有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
  多风雅呀。
  (摘自个人博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有中国特色的占星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