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纳凉服务 应尽力满足群众需求
过去的半个月,《帮办周刊》持续关注了高温下宁波市民纳凉的方式和对此的期盼。这几天,虽然甬城迎来了难得的些许清凉,但高温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并没有结束。
前不久,一则新闻再次引发了居民对公共纳凉服务的讨论:
为应对异常高温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自7月31日起,绍兴市政府机关会议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每晚8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外来务工人员可免费纳凉休息。据了解,会议中心的空调温度一般都设为26℃,会议中心每天安排4个工作人员专职值班,有人负责登记,有人负责发凉席,维护秩序,有人负责卫生。除了凉席,白开水、绿茶水、一次性纸杯、电蚊香、风油精、清凉油以及解暑药等一应俱全。
炎热难耐的天气下给予民众“取凉”便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绍兴的做法,无疑是深得民心的举措。事实上,西安、武汉、重庆等城市在夏日,都会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批人防工程,供市民避暑纳凉。
目前宁波的公共纳凉体系尚不完善。日前记者走访发现,居民蹭凉的场所大多选在图书馆、商场、超市等开放性的公共场所。“蹭”的背后,凸显的是城市公共纳凉服务的缺失。
诚然,许多人并没有把持续高温和风雨雷电等一起归入自然灾害,但大范围、长时间的酷热,已严重影响城市的生产生活,并直接危及公众生命健康。今年的酷热,宁波已出现因“热”而亡的中暑患者。
当高温热浪成为“全民公敌”,尤其成为老弱病残、特殊岗位、困难家庭难以承受之重,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必须紧急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广大民众经受住“烤”验。
诚然,公共纳凉服务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以上一些城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现代服务型政府首先应当向公众敞开自己的大门,这不仅是应尽义务,更有助于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美国芝加哥就制定了“极热天气行动计划”,要求酷热天气里所有市政建筑都进入24小时制冷状态,免费开放供市民乘凉。
同时,相关部门有责任设立一些专门性的庇护场所免费开放。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市民能安全、健康、快乐地纳凉,相关部门应对纳凉工程的内外环境、服务项目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使纳凉点的设计更人性化。比如,在纳凉点内,增设阅览区、娱乐区等,设置读书、下棋、观影等活动项目,丰富纳凉群众的文化生活。
当然,提供纳凉服务事关民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尽力尽责,也需要企业、商家出力,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搞好公共服务的意识。城市体育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和人防工程,可设置一定的区域,设立纳凉标志,利用现有的设施和资源,向市民免费开放,延伸城市公共服务。
越是极热的天气,越是能考验人与城的良心。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各种极端天气日益频发。今年的极端高温,也给有关部门提了个醒,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响应预案,让全社会今后遇到类似灾害时更加从容不迫,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董小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