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发展】大学生公益社团:未来的路该怎样走?
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进行环保宣传。
每年大学新生入学,高校的“百团大战”都会如期打响,其中公益类社团更是备受欢迎。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在让大学生参与实践、学会奉献的同时,也为社会增添了一股股暖流,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公益力量。然而,受成员流动性强、资金少等因素制约,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大学生公益社团如何取得可持续发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姐姐,爸爸给了我部手机,可不可以把你的号码留给我,我好常跟你联系。”不久前,在来北京大学参观的过程中,河北兴隆县开发区实验小学三年级女孩强富慧主动拉着赵芮的手说。
对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赵芮来说,强富慧的主动让她感受到的不仅是感动。她清晰地记得,在她读大一那年,她和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其他会员一起去该学校时,那些孩子在接受礼物时脸上的漠然和羞涩。
在河北兴隆县开发区实验小学里,留守儿童占据很大比例。“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不一样,他们身边没有爸爸妈妈,亲情缺失,尤其需要心灵上的帮助。”自刚入校就加入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到大二担任协会部长,赵芮一直在思考如何与那里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在资助留守儿童活动中,协会的志愿者动员环境学院的全体老师,以志愿形式选择资助儿童对象。针对每一名资助儿童,再为其指定一名志愿者,从而形成“两只大手拉小手”的组织形式。环境学院老师负责学生的物质资助,高校志愿者负责与学生联系沟通。“资助儿童每月至少写一封信,在信中说明学习、生活等状况;北大老师每月为资助儿童推荐一首歌和一本书;志愿者负责‘监督’。”该活动至今举办了三年,收效很好。“前段时间我们组织孩子们来北大参观,他们对老师都特别热情,会主动告诉老师学习情况,有的孩子还给老师亲手制作了小礼物。”赵芮高兴地说。
支教,是大学生公益社团的一大内容。虽然自大二下学期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冯元已经远赴美国学习,但当她从QQ上得知北航朝阳支教协会组织暑期支教时,正好回北京休假的她还是毅然报了名,并和其他15名志愿者一起,到兰州市临夏州东乡县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暑期支教,“教英语、唱英文歌、魔术、趣味数学、手工等等。”
短短的十天时间里,那些孩子给了冯元深刻的印象,“有个叫杨小忠的男孩,刚开始特别内向,教他们唱英文歌时,他始终低着头、声音也特别小。但是当我们离开时,他已经跟我们打成了一片,主动找我们签名,留言。”
此外,还有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复旦大学向日葵社……这些大学生公益社团如一缕缕阳光照进社会的各个角落。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做志愿活动时,一定要想如何让别人开心、快乐,而不是让自己开心、快乐。”在对新来的志愿者的培训中,赵芮反复强调这一点。在赵芮看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就我个人而言,我注意到很多大孩子,他们同样也是孤儿,但是他们在这样一个一百多人的大型孤儿院中承担了年长者的责任。他们主动帮助我们劝导小孩子,在闲的时候还要给大家洗衣服什么的。”北航朝阳支教协会社长韩笑告诉记者,在孩子们身上,他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关注领域和发展方式的变化
“现在各种支教已经很多了,所以我们在资助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更着力把心灵上的沟通做得更实。”谈及社团的发展思路,赵芮如是说。
“像我们这种短期支教,如果去学校的话,可能需要把孩子从正常的假期中拉出来,打扰孩子的正常生活,而选择去福利院,因孩子们比较集中,就可以避免这一弊端。”韩笑向记者介绍去福利院支教的初衷。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增多,不少社团的关注领域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前做公益主要靠腿、嘴,顶多在学校里拉个横幅、发些宣传单什么的。现在网络成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BBS、人人网等都可以广泛发布消息,受众更多,沟通也更方便。有时一个社团有项目、人手不够,别的社团的志愿者看到了,也可以来支持,对整合资源很有效。”赵芮说。
“近年来,大学生公益社团关注的领域和实践的方式增多。学生公益的议题已经从支教、环保逐渐拓展到文化、卫生、科技等众多领域。做公益的方式也从相对简单的基础志愿服务发展到专业志愿服务、信息技术运用、搭建平台等多元化手段。”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教育培训部项目主管杨睿表示。
谈及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新特点,杨睿告诉记者,当前,学生公益社团与专业慈善组织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多。学生社团与慈善组织的合作形式包括:邀请专业公益人士担任顾问,指导社团发展;以组织形式深度参与NGO的公益项目;参加NGO组织的相关公益领域的能力建设和交流活动。
“一些成立较早的学生社团,已经培养出一批毕业生进入公益组织全职工作,这些从社团走出来的职业公益人,又会进一步推动专业NGO与学生公益社团之间的合作。”杨芮表示,这一趋势在环保领域表现比较突出,从上世纪90年代的“绿色营”到近年的济溪环境交流网络,都对培养环保学生社团和促进学生社团与NGO的合作贡献巨大。
在由某企业组织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评选中,来自全国40个城市83所大学163个社团的200多份申报项目参与评选,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申报项目所在城市、大学以及学生社团的数目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分别增长了33%、43%与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公益社团受欢迎之程度。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骥对此表示,“大学生通过参与基层公益实践,有助于他们更加了解国情、更懂得关怀他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点滴力量,为可持续发展梦想发光发热,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展现了年轻一辈积极向上的追求和态度。”
多渠道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部长的一年时间里,赵芮最想克服的问题是,社团的长期性、有效性发展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不少人会退出协会,目前协会主要靠从每年新生中招人。人员流动性强,协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问题。
韩笑也告诉记者,对于支教来说,要想保证社团长效化、可持续发展,就要固定一批志愿者,或者至少固定一门相应的课程。然而因为大家的课业压力都很重,所以只能尽量争取让课程连续。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生社团面临的首要问题,不仅仅是公益类学生社团,任何领域的学生社团都会随着社员的毕业出现骨干逐级流失的现象。在公益社团中,还经常出现核心团队难以组建的情况,随着创始人热情的退却,社团只能维持半年到一年的活跃期。”杨睿表示,除了人力资源不可持续,资金的不可持续更是公益类社团一大难题。
杨睿建议,要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累积社团的无形智力资产,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和知识管理,减少老社员离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注意新人与老人的传承,更多发掘老社员的资源,比如请毕业后的老社员担任理事会成员,为后人指路。当老社团工作后有了经济能力后,很可能为所在学生社团捐款或引入捐赠资源,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
要解决资金的问题,杨睿认为,社团可以提升筹资能力,设计出具有与企业合作潜力的公益项目。同时也可参与一些公益大赛争取奖金支持。
杨睿希望关心学生公益社团发展的企业和基金会,能更多以社团为资助单位,资助周期较长,并提供更多能力建设的大赛。同时,建议NGO从业者能多关注和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潜力,多与大学生公益社团合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能力建设和对外交流的机会。此外,她建议大学生公益社团除了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外,还要注意拓展自身的影响力,或者说“渗透力”。可以通过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社团合作,把自身的公益使命渗透进其他社团,影响更多的同学。这样的经验在环保类社团中已经很常见,比如与登山类社团合作,在户外活动中推广环保理念。
(来源:NGO发展交流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