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和专业 助花季少女 走出抑郁
16岁的花季年龄,对于正读初三的小周而言,却多了一丝忧伤。她被医生诊断为轻度抑郁症。而这,也成了海曙区白云街道牡丹社区社工们的一块“心头病”。
“小周的母亲几年前因重病去世,当年为了给母亲看病,家里已经负债累累。现在她和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靠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生活。”社工说,或许是压力太大,小周开始变得自闭,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考虑到小周情绪封闭、不愿见人的现状,社工们没有直接与她接触,而是先和她的父亲进行了详细沟通,了解小周的成长经历,分析困扰她情绪的原因。
在得到小周父亲的支持后,社工和其父亲一起走进了小周的房间,从她的兴趣爱好入手开始了聊天。一个上午的接触减轻了小周的抵触情绪,双方约定第二天上午再来。
第二天早上,社工准备了几本小周感兴趣的书带了过来。“以书为媒”,小周的紧张情绪慢慢地得到缓和,对社工敞开了心扉。原来,小周从小与母亲感情很深,母亲去世后,她觉得自己失去了精神支柱。在这些情绪的影响下,她的成绩也一直下降,原本好强的她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愈发产生了消极情绪。
社工听闻,以朋友的身份开导她:“你已经很坚强,碰到这样的事情,一般的同龄人可能还不如你坚强。现在你是爸爸的精神支柱,是他今后唯一的希望,如果你一直封闭自己,不愿意读书,他以后该怎么办?人生的道路是弯曲不平的,你只不过碰到了一个大弯头,不要把自己停留在这个弯头里,走出了这个弯头说不定前面就是海阔天空。”
社工的一番话,让小周陷入沉思。社工与她约定,下周和父亲一起到社区来。
为了达到良好的谈话效果,社工事先布置了社区的小会议室,使谈话环境显得温馨,还准备了小周喜欢吃的水果。有了前两次的基础,这次的聊天很快进入了主题。经过沟通,小周当着社工和父亲的面,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了出来,并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不仅如此,社工还一边联系了医生,帮助小周走出情绪困境;一边针对她的学习情况制订了帮教计划,邀请一位社区里的退休教师为其辅导。
经过几次沟通,在征得小周同意的情况下,社工找到学校的老师和几个与小周关系不错的同学,向他们介绍了小周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在课余多与其接触、交往,给予她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一直扮演着鼓励者的角色,对小周的振作和成长给予充分的鼓励。渐渐地,小周的学习成绩提了上去,又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历时10个月的帮扶,我们看着小周一步步脱离生活的泥淖,开始新的人生。这就是我们作为社会工作者最大的成就。”社工们开心地说。
(董小芳陈赛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