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雪 发表于 2013-9-9 22:00:38

【公益人物】几度萌生退意——怎样打好公益“这份工”?

今年8月嫣然之旅青海站,在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杨诚抱着从玉树牧区接来的患者小布群。
  (受访者供图)
  “住了16天的招待所,吃了半个月的大油大盐清真菜,让我得出一个宝贵经验——带个睡袋枕头是必须的,没有老火汤和西兰花是万万不能的。”结束今年“嫣然之旅”,从青海站回到北京,杨诚第一时间更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作为嫣然天使基金募捐部资深经理,广州仔杨诚今年带着团队深入青海偏僻地区,把一个个唇腭裂孩子接来西宁的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守护着他们做完手术,又一个个把他们安全送回家。这样的大项目,杨诚每年都要经历好几次,海南、贵州、四川……这些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然而谈到未来,杨诚却沉默了。“有时候我也在想,可能我只是在这个阶段能够帮到嫣然,等到下一个阶段,我的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就不一定能帮到嫣然了。”而这,也是他“每年总有那么两三次想换工作”的原因。
  A面
  在一个接一个“使命”面前
  他觉得自己“离不开”公益
  杨诚是个典型的广州仔,甚至第一眼就能感觉到他身上的“粤味”。留着小平头,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经常穿休闲的T和牛仔裤,乍一看,就似每天在天河路上碰到的普通青年。但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能从他爽朗的说话声中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正能量。
  杨诚的公益之路不算长,但每一步都还算坚定。
  2009年,杨诚在德国读广告设计专业,因为专业领域会接触到不少艺术家,就开始参与由当地艺术家基金会发起的艺术家培育公益活动。
  毕业回国后,他进入现代传播市场部,在那里,他也接触了不少艺术家培育的公益项目,与不少公益机构有合作。与嫣然天使基金会结缘,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2011年,机缘巧合之下,杨诚成为嫣然天使基金会的全职工作人员。当时的杨诚,计划做完2012年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晚宴就“功成身退”,并没打算把这当作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这次慈善晚宴举办得非常成功,创下了当时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晚宴筹集善款最多的纪录。
  然而完成“使命”的杨诚并没有如当初计划的那样离开,而是继续留了下来。“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小的理由说服自己留下来”,接触到太多需要帮助的人,杨诚觉得自己“离不开”,于是就一直到现在。“当时我以为做完晚宴,我的‘使命’就已经完成了,但是,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使命’是一个接着一个,就没完了。”
  在这些“使命”中,最让杨诚感慨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嫣然之旅。今年的嫣然之旅目的地是青海省西宁市,杨诚的任务之一,便是深入青海偏僻的牧区,把那些不幸患唇腭裂的孩子接来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在这里,有特意从北京赶来的志愿者医生和来自省红十字医院的医生为他们进行唇腭裂修复手术。待孩子们做完手术康复后,杨诚和同事们会把这些孩子挨个送回家乡。
  在这个过程中,杨诚见到了很多唇腭裂的孩子,也深深被他们所感动。但是对杨诚而言,这样的案例,就算再多再特殊,也不能完全概括他这份工作的意义。“给每一个跟我们接触过的人种下一颗善意的种子,日后待这颗种子发芽生长,能带动社会往美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杨诚坚持继续全职做公益的力量来源。对杨诚来说,没有哪句话能比接受嫣然帮助的孩子家长对他们说以后也要让孩子做志愿者,来得更鼓舞人。
  B面
  每年总有两三次想辞职
  很有热情但专业性不够
  在嫣然天使基金全职工作两年多来,顶着募捐部资深经理的头衔,杨诚在嫣然天使基金会越来越如鱼得水。然而,从媒体转行全职做公益,带给他的影响和冲击,也是不可小觑。除了“工资减半”的物质方面影响,杨诚更坦言自己“每年总有那么两三次想辞职”。
  其实与其他专职公益人相比,杨诚算是很幸运了。在德国见识过相对成熟的公益操作模式和理念,家里也不需要他来养家糊口,偶尔爸妈还会从广州飞去北京改善一下他的生活,一般全职公益人会纠结的收入问题或家庭问题或同伴压力问题,杨诚基本上都不会遇到。
  随着对公益的认识越来越深,杨诚偶尔会走入一个死胡同。他悲哀地发现,公益的未来不是在自己身上,而是在那些更加专业的公益人身上。他自己是很有热情,但专业性不够,只能说是满足现阶段国内公益发展的需求,等公益行业进一步完善,专业性的要求加大,自己就该主动让贤了。
  作为从媒体转行的公益人,杨诚坦诚,对所有媒体人有着天生的好感,然而,媒体人所欠缺的,恰好就是公益的专业性。从刚开始全身心投入嫣然天使基金的工作算起,杨诚坦言自己是一年之后才真正适应这个行业,因为普通志愿者和全职工作人员,两者的差别太大了。普通志愿者可能只需要搬搬抬抬,或者去老人院探访一下,但是全职工作人员,还需要从整个项目,甚至整个机构角度来考虑每一次活动。
  此外,作为募捐部资深经理,杨诚觉得自己应该了解投资金融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让辛苦募捐回来的钱保值,甚至升值。然而很遗憾,他只是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投资金融一窍不通。就是类似这种在专业上的遗憾越积越多,让杨诚愈加惶恐,自己的知识储备,自己的个人能力,或者有一天会赶不上公益行业的发展。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应该要急流勇退呢?
  当然,杨诚说的“离开”,并不是从此之后再也不做与公益有关的事,而是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其他工作,但还能让他每周能抽出两三天时间来为公益机构服务。然而,每次杨诚下定决心要离开,但环顾四周,他发现自己找不到有比这份工作更能激发自己热情的工作。
  杨诚上一次想离开,是2012年嫣然之旅贵州站期间。然而当他在贵州见到那些完全没做过唇腭裂相关修复手术的大龄孩子时,他被这些孩子家庭里的亲情流露深深震撼了,甚至还深夜给远在广州的妈妈发了条长短信,然后他就决定继续留下来,一直到现在。
  (来源:新快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益人物】几度萌生退意——怎样打好公益“这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