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雪 发表于 2013-9-27 12:09:46

张良:未来时代的自主学习

  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良突然间冒出一个疯狂的想法:要实验一场“有生命”的教育。2012年6月,他在江苏茅山从当地农户手中租下一座两层小楼,简单装修一下,便开始正式招生。
  “你们这是学校吗?”
  “不是。”
  “你们有多少老师?”
  “就一个。”
  “你们收多少学费?”
  “一分钱不要。”
  前来打探虚实的家长毫无例外地被吓跑了。朋友们劝张良尽早打退堂鼓。可他却胸有成竹。好戏才刚刚开始。
  自己办教育
  教育于张良多少有点宿命的味道。1969年,张良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父亲年轻时是湖北当地雷达学校的教官,母亲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就连两个姐姐和妻子也在高校任职。1991年,张良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湖北监利县当中学物理老师。他很自然地对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兴趣。
  “公众关注的大多是教育政策或者家庭教育观,像‘狼爸虎妈’一类,我却很想知道,在学校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在北京的教育书店里泡了一星期,查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资料,越发感觉到了教育圈子的封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整个行业里没有人在研究。”他决定为这个领域编著一本“教育创新”的工具书,既能分门别类,又有研究分析。为此他整理出了一份涵盖了全国各地800多所学校的名单。然后从中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几所,又用了近半年时间,兴高采烈地挨个跑去参观,果然大开眼界。可是遗憾也随之而来:那些课程新颖的学校没有好老师,那些资源丰富的学校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流程……
  要是能把这些学校的优点都集于一身,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张良暗自想象着,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中渐渐成型。办教育,首先得有生源。关键时候还是得靠“杀熟”。广泛动员下,同事先后给张良介绍来了两名江苏本地学生。有戏了,只要有一个学生,实验班就能开下去。张良暗自惊喜。一位在上海的故人在贵州安顺山区发起过一个名为“阳光助学行动”的公益项目,送来了三个男孩。17岁的王朝国从同学那里得到了消息,也跃跃欲试,一个人从贵州赶来江苏投奔。于是,这五名青春少年构成了实验班的全部阵容。
  撕书,分类知识
  九月的茅山,泉水叮咚,山野飘香,正是一年中最舒爽的时光。一项意义非凡的实验便在这里的田间地头如火如荼地展开。
  第一天,张良给每个人发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随时上网、打游戏。他把正规学校高中三年需要学习的120余本教材,啪一声摊在桌上,鼓励大伙一起动手把它们撕了。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幸福是不是来得有些突然。
  “其实不是真的撕,只是把它重新分类重组。比如涉及到水污染的知识,地理课和化学课都有涉及,就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传统的学科分类太过庞杂沉重,既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把老师累得够呛。”他的原则之一便是要打破学科界限,仅以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为依据,把知识完全融合。
  最终这120本书被重组成了“环境与灾害”、“工具与产品”、“政治”、“法律”、“传播”、“商业”、“伦理”等28个学习板块。除了“认识论”和“自我规划”作为核心课程,需要全员参与外,其余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认领。一旦认领成功即被封为“版主”。版主负责组织该板块下的各种专题讨论,制作专题报告,把所学知识传授给他人。每天每个版主都在研究着不同的专题,因为程度不一,领到的任务清单也不一样。当这些不同专题串联到的一起,就构成了一幅知识网络。
  这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学习。不订规矩,不设限,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更改。这里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上张良甚至为了等来学生的一句回答,整整冷场了20分钟。“学习是一个将问题与资源匹配的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老师不过是进程的引导者,准确地说,是一名教练。”“张教练”的目的很明确,要下一场雨,不是打湿地面,而是能润物无声。他要唤醒的是沉睡在每个孩子心中的力量—好奇心、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自己动手,徒步旅行
  他还借鉴了世界顶级高中“深泉学院”的做法。这所特立独行的牛仔式大学,坐落在与世隔绝的沙漠中央,在那里,学生每天都要参与耕种和放牧,以保证社区的自给自足。为此,他也给实验班开设了烹饪、运动、创业等实践性课程。每天的一日三餐得由学生们自己动手。每个月实验班要定期举行一次户外拉练,基本要求是负重20公斤在5个小时内徒步20公里。他还一度筹划,想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把这栋两层小楼打造成一间乡村旅馆。隔上半年教学地点就会换一换,前脚还在风光秀美的山谷,后脚就一头钻进了石头森林的城市。张良带着学生们在南京、重庆、广州间奔波。一路开着车,到处游游逛逛,体验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没有严格的课堂,没有堆积如山的习题和应付不完的考试。一切自由得有些不成体统。对学生而言,唯一压力大概就是毕业前的两大任务:一星期内背着行李,徒步150公里;3个月内自筹经费,穷游地球一圈。
  更大的棋
  这些年,脱离体制在家上学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能像张良这样,既背道而驰又试图与体制达成某种互动的却不多。他钻研过高中所有教材,研习过各种重点中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寻找在广州的办学地点,他和一所私立高中达成合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对方敞开。他还打算向一所广西的公立学校输出自己的教育模式。尽管这两所学校都对他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学生要能在高考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即便如此,他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接受。
  张良心中还想酝酿着一盘更大的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每5年就会更新一次。面授最终会被在线教育所取代。现在实验班里的小课程体系正是为了未来移植到网上做准备。我想打造的就是这样一个‘知识搜索的垂直引擎’。我们的功能最终会变成连锁企业的‘中央厨房’。在后台配备学习分析师,通过自动加人肉的搜索办法,把学生的学习问题和资源做出匹配。比如学生只要输入‘海南地球卫星发射基地’后台就可能跳出一段文字说明、一段视频、一段动画等信息来帮助他全方位理解问题。根据他的进度会设置不同的任务,留下学习痕迹。就跟打游戏一样,通过了,下一关自动解锁。只要借助网络,人人都可以实现在家上学。”
  (来源:中国财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良:未来时代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