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 发表于 2013-11-7 07:15:06

唤醒蕴藏在居民身上的正能量 看海曙快乐义工团如何成长



  本报记者 易鹤

  目前,我市一批先发展起来的优秀社会组织,他们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小区和谐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常常听到一些社区建设者叹苦经:我们小区怎么就没有“招之能来、来之能干、干之能成”的社会组织呢?一些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也时常陷入成长的烦恼:为什么团队的凝聚力和能力始终无法提高,很多事想做却做不成?

  好的社会组织是如何培育出来的?怎样才能让现有社会组织加快成长的脚步?现代社会组织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今天的报道,希望能从一个侧面给困顿中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管理者一些启发和思考。

  今年第23号台风“菲特”肆虐甬城,整个宁波变成了一片汪洋。牡丹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多个小区进水,受灾严重。可大水刚刚退却,仅用了半天时间,牡丹社区满目疮痍的面貌便迅速焕然一新,这让周边社区羡慕不已也暗暗称奇。牡丹社区有8个小区,其中4个还是无物业管理小区,社区社工包括书记也就10个人。清理垃圾的奇迹是如何造就的?社区书记陈赛花笑着亮出了底牌,原来这全是社区快乐义工的功劳。

  牡丹社区快乐义工的“壮举”还有很多。

  2010年3月,牡丹社区快乐义工团成立后,他们以社区为阵地,联合小区22支公益小分队和8支文艺小分队,308位热心义工,将社区公益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他们利用双休日,以邻居服务邻居的形式,每月定期提供磨刀、理发、裁剪、量血压、剪指甲、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免费服务,服务内容多达37项;这两年,他们在海曙区公益创投资金的扶助下,已经为社区内260个空巢老人建立了家庭档案,并坚持一对一提供陪聊、陪医、临终关怀等服务。前不久,周边社区的一位困难居民甚至点名要求快乐义工与之结对。

  由于管理有序,成绩出众,快乐义工团成为宁波市十好百佳团队。团长严婉贞和她的义工团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中央领导在宁波视察时也曾多次看望这支充满活力的义工团队。

  这支诞生在社区的草根组织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他们的成长又有哪些经验可循,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一个人:

  “领头雁”严婉贞

  在海曙,白云街道牡丹社区快乐义工团的名声可谓响当当。短短3年时间,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无名到有名,成长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典范,离不开一个人的辛勤付出。

  这个人就是快乐义工团的“灵魂”严婉贞。严婉贞是一名退休教师,谈起自己做义工的心路历程,她说:“要不要做义工,我也曾纠结过。”

  退休前,严婉贞是单位的党委委员、支部书记。要退休了,有同事跟她开玩笑,说她马上会成为社区里的“香饽饽”。这句玩笑话让严婉贞心事重重。做人事工作多年,严婉贞有些厌倦了,退休后她想清静清静。所以,有一段时间严婉贞悄悄把组织关系藏在身边,不愿转到社区。

  后来,提倡党员一人一岗,严婉贞特意挑选了一份编社区刊物的工作。清静了一些日子,严婉贞有些坐不住了。她把社区里有共同爱好和追求的人,组织在一起,组建了开心曲艺队。

  严婉贞会弹钢琴。有一次排练节目,她的老毛病低血糖犯了。她小声叮嘱歌咏队队长不要告诉大家,以免影响进度。结果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很多队员围过来嘘寒问暖,还有队员提出立即带她去医院。一声声问候和关怀,深深打动了严婉贞。当她再次按下琴弦,台下顿时一片寂静。“大家的理解与支持,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弹得特别用心,队员们也唱得很认真。那时候,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团队带好。”

  因为感动而付出,再在付出中收获感动。循着这样的爱心路径,严婉贞身边的快乐义工从几十人变成了几百人。

  采访中,记者一直想弄清楚:究竟是什么让严婉贞有着如此强大的吸引力?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热情得像一团火”、“她工作细致”、“她懂别人的心思,亲和力特别强”、“她总是把好处分给大家”、“她做事公平,效率也很高”、“她很敏锐,搞的活动很有新意”。还有很多义工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执意跟着严婉贞,就是觉得“她很有魅力,只要跟她在一起,就会很开心”。

  对于大家的爱戴,严婉贞的话很实在:“哪有什么秘密,无非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罢了”。严婉贞认为,“领头雁”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领头雁”从哪里来?有爱心又有能力的“领头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选举选出来的,他们需要适宜的土壤,在社区里慢慢成长。

  一种关系:

  社区“黄金搭档”

  严婉贞所说的适宜的环境,就包括社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社区的社会组织与社区“貌合神离”。在那些社区当家人的眼里,自己本身工作繁杂,压力大,应付日常工作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哪还有闲情逸致来管理社会组织?再说,社会组织大多属于自娱自乐性质,不仅帮不上社区什么忙,甚至还要占去社区很多资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社会组织往往被边缘化。而在社会组织眼里,由于社区对自己不够重视,几次接触后便有了隔膜,久而久之,社会组织与社区之间的距离越走越远。

  “这些想法和做法都要不得”。陈赛花说,在她看来,严婉贞和她的快乐义工团,无疑是牡丹社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10月31日,牡丹社区试行社区居家养老。这件看起来并不轻松的任务却被义工们轻松接下。“开一个培训会,严阿姨刚布置完任务,义工队长们便纷纷报名,要求分任务。看到大家的热情这么高,我所有的担心顿时烟消云散。”陈赛花笑着说。

  “阿拉快乐义工团的事陈书记全放在心上,无论大小,只要能解决的,她都全力支持。”对陈赛花和社区的关心,严婉贞和义工们似乎有更多话说。义工们要复印打印活动资料,陈赛花不仅大开方便之门,还让社工参与协助;义工活动经费没有着落,陈赛花便带着义工四处“化缘”,争取解决。

  据悉,牡丹社区管辖的8个社区的全部“劳动力”,就只有10个人。要说日常工作,忙是肯定的。10月31日,从记者8点不到走进社区办公室开始,到中午近12点离开,办公室里始终一片忙碌。

  “一开始,有些社工也有怨言,觉得没有精力协助义工。不过,等我把道理说给他们听后,社工的态度开始转变。”陈赛花说,一开始,快乐义工团缺资金,缺经验,他们的发展面临很多压力,也困难重重。但陈赛花始终顶着压力,想方设法给义工们排忧解难。

  与此同时,越来越能干的义工们也用行动回报着社区。人口普查、矛盾调解、社区管理,一些社区常见的纠纷和矛盾在牡丹社区被义工们悄然化解。渐渐的,陈赛花与严婉贞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搭档,尝到甜头的社工们也与快乐义工越走越近。有了任务,大家协商分解,社工减轻了负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义工们感受到了尊重,积极性节节攀升。

  一支队伍:

  308个公益火种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快乐义工团的成长靠严婉贞一个巴掌无法拍响。

  在采访中,严婉贞一再要求记者多写写她身边的那些好姐妹。

  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甘做绿叶,默默付出,成就了快乐义工团?记者也试图找到答案。

  82岁的叶德臻老人是歌咏队的前任负责人。她说,之所以加入义工团是因为知恩报恩。她和老伴不太会做饭,子女又离得远,义工们就根据二老的喜好,轮流给他们烧饭做菜,不仅好吃,还特别有营养。有一次社区组织去杭州旅游,义工们从老人上车到回家,轮流陪护,从未离开。这次水灾前,由于老人说粮食放长了不好,因此儿女们没有给他们多准备食物,结果差点“弹尽粮绝”。在危急关头,义工们冒着大雨,送来了米和菜……尽管叶奶奶由于身体原因不再担任义工队长,但她表示,义工团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只要义工团有需要,她随叫随到。

  义工宋宁俊今年已经70岁了。这位幽默开朗的老人谈起快乐义工团时连连称道,他们是真正做好事的义工。儿童节看望孩子,建军节联谊子弟兵,重阳节慰问老人;社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义工的身影。“牡丹社区更像一个家,在参与中,我找回了快乐;因为快乐,我选择继续参与。”

  64岁的潘才香是个“新牡丹人”,因为她的户籍并不在牡丹社区,她来这里是帮女儿照顾孩子。没想到参加义工团后,她越来越喜欢上这里的环境,再也不愿意走了。“在这里没有孤独和寂寞,大家在参与文体活动时彼此关心,然后把这种关心扩大到困难人群,直至社区每一个人,甚至社区外的人。这份浓浓的大爱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感觉很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使是各支专业义工队的队长,也并非个个都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士,相反他们很多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出身。之所以成为今天独当一面的义工团队负责人,是因为他们不断受到肯定和尊重。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愿意为了提高义演的节目质量而起早贪黑,自掏腰包;愿意出钱出力慰问老人;愿意从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参与社区事务。

  对于快乐义工团的308名成员来说,被肯定与被尊重的感觉很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唤醒蕴藏在居民身上的正能量 看海曙快乐义工团如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