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 一个困难家庭的蜕变
宁波公益网讯:年初,南门街道迎春社区接到了一位居民的求助。
居民姓汪,已于一年前办理了退休手续,拿的是自购的退休金。儿子自幼残疾,毕业后一直没能找到稳定的工作。现如今,汪女士的老公突然失业,让这个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顿时陷入困境。眼看着儿子的医药费无力支付,忧心、焦虑的汪女士找到社区,寻求帮助。
“帮助她平复心情、恢复信心是第一步。”社工们说,坚持了这么多年,这次汪女士主动找到社区,肯定是因为实在没办法了。她亟需一位倾诉对象,能够理解她。
同时,社工们紧急着手,考虑如何进行帮扶,解决其燃眉之急。
社工们运用关爱残疾人的一些政策,帮汪女士儿子办理了残疾证,在失业期间享受基本生活补贴;社区通过街道慈善总会,给汪女士一家申请了临时救助,还通过社区慈善基金会,从社区好心人捐助给社区困难人员的基金中拿出一部分帮助他们。
“输血”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从根本上改变困境,还得助其“造血”。于是,针对就业问题,社工与汪女士一家进行了协商讨论。
“讨论的目的,是想帮助他们先了解自身在择业时存在哪些问题,认识到改进择业方向、择业方式的重要性。”社工们说,他们先认真倾听了汪女士儿子的择业想法。社工们发现,汪女士儿子在择业时有点盲从,没有考虑到自己身体条件能否适应、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否得到发挥。
于是,社工给汪女士儿子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从自身条件出发,想想自己希望从事哪些岗位,哪些岗位是自己能胜任的。
随后,社区邀请了有关专家到社区为一些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讲授如何择业和创业,借机邀请汪女士一家来听课,一起讨论如何重新就业。
在社区的推荐下,汪女士的儿子和老公参加了各种招聘会,多渠道找工作。终于,汪女士的老公因稳重、踏实、负责,被辖区一家物业公司聘去做了一名保安;汪女士的儿子应聘到了一家网络公司做仓库管理员;汪女士也接了一些时间上灵活的家政工作,以补贴家用。
“汪女士一家有着很强烈的改变生活现状的意愿,这为帮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创造条件,帮助有需要的居民。”社工们说。
(董小芳 姜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