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4-4-11 17:24:39

捐献遗体的“千纸鹤女孩”江敏的父母昨天联系本报 “我们也要跟女儿一样“



  江虎成、张吉英夫妇向记者展示当年的晚报。记者王勇摄



  老人写给本报记者的信件。
  宁波公益网讯:16年前,正值花样年华的江敏被查出罹患恶性神经母细胞瘤,病榻之上,看到了家人的努力和坚定,她通过折千纸鹤来转移疼痛的折磨,她的乐观也感动着身边的人。

  16年前,本报一则《千纸鹤载她搏击苍穹》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许多素不相识的热心市民纷纷向他们一家伸出了援手。一年多后,在江敏弥留之际,为了回报社会,她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昨天,江敏的父母与本报记者再次取得了联系,他们希望,让这份爱能够延续。

  一份快递牵出一段旧事

  昨天下午3点多,本报摄影记者王勇收到了一份发自海曙的快递,打开一看,是一封信件:

  “尊敬的王勇记者,我们是张吉英、江虎成,16年前,曾经是在您的照应下得到了社会关爱和援助过的家庭。最多只能活两个月生命的江敏在社会的关爱下竟然奇迹般地一直延续了两年,您的照应、社会的爱心,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为了回报16年前社会对我一家的关爱和援助,今天特地来信请您能帮忙完成一个心愿:我们也要像江敏一样,捐献遗体、器官,回报社会,这是我们夫妻俩生前一定要做的一件事……”

  江敏,就是那个以乐观、开朗的态度与病魔抗争的女孩,王勇顿时回忆起了当时的点点滴滴。

  “当时,令我意外的是,在那悲伤的笼罩之下,病中的江敏却很乐观,为了抵抗病痛,她想出了用折千纸鹤的方式转移注意力。”

  “乐观坚强的姑娘,悲伤却不放弃希望的家人,被这一幕幕感动的我拍下了一组照片,刊登在了当时的《宁波晚报》‘新闻周刊’上。报道出来后,社会各界都为这个家庭所动容,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没想到,她的父母也做出了和他们女儿一样的决定。”王勇说。

  一封信涂涂改改写了数年

  昨天,记者来到了这个充满爱心的家庭。江敏的弟弟、弟媳、侄女,还有江敏生前的好友一家,都聚在江虎成、张吉英夫妇身边。

  江虎成满头白发,精神矍铄,张吉英腿脚不便,不过气色不错。说起这封寄到报社的信,二老有说不完的话:“当年,我们含泪求助,没想到却得到了社会各界无数好心人的关心和援助,只有2个月生命的阿敏也在大家的帮助下,竟然奇迹般地坚持了2年。这一段经历,我们每每想起,内心的感激实在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写这封信寄过来,是感谢,是纪念,更想表达自己的心愿。”

  江虎成还从柜中拿出厚厚一沓写满字的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怎么会写东西,虽然寄过来的信只有5张,但却花了我好几年的时间。有空了写一点,想起什么了写一点,不知道改了多少遍,这沓纸已经是我成稿之后的修改版了,之前的都已经扔了……”

  张吉英在一旁,也有些感慨:“阿敏走后,每当老头子思念阿敏时,他就会在纸上写点什么,记录下受帮助的那段日子,感谢好心人,感谢晚报之类的,文字都是他的寄托和怀念。老头子文化程度也不高,但这些年的纪念和寄托,已经不知道写了多少字,写了多少张纸。特别是我前几年重病住院时,他就坐在我的床头,像是怕我走后他也会慢慢忘记了这段经历似的,拼命地写着……”

  厚厚的一沓,有的纸张甚至开始泛黄了,但仍然保存完好,上面的密密麻麻文字,各种涂改的痕迹依然清晰。这是一个老人,在深夜,在病床前,对好人的感恩。

  一直满怀感恩要报答社会

  “滴水之恩,涌泉报。我们心中一直满怀感恩,所以当年阿敏决定要捐献遗体时,我们是非常支持的。阿敏走后这14年,有个念头一直在我俩心里,就是要跟女儿一样,捐献器官和遗体,为社会作出贡献。”张吉英说,自己前几年得了重病,医院连发好几张病危通知,在病床上,她想到自己还没完成的这个心愿,就倍感沮丧,“现在,我的身体好一些了,我不要让这个心愿变成遗憾。”

  江虎成也说,人的一生,走了也带不走什么,留下眼角膜,可以让那些盲人重获光明,留下遗体,可以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这是他们想到唯一可以回报社会的方式,“每到清明祭扫时,来到宁波的遗体捐献纪念碑和纪念墙前,和女儿说说话。看到之后这么多的市民都跟她一样做出了同样的决定,我们十分骄傲,心中的想法就更加坚定了。当年女儿捐献遗体,是报社和社会各界牵线搭桥的,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完成这个程序,所以,我们就写信给晚报,希望晚报能完成我们的心愿。”

  话到最后,二老有一个要求,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器官捐献之后到底是怎么操作,别人在使用器官之时是否是有偿的,他们希望捐献的遗体和器官能给受捐者无偿使用。

  听了二老的决定,记者联系了市红十字会。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被两位老人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答应,将于今天到老人家里,帮老人完成心愿。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捐献遗体的“千纸鹤女孩”江敏的父母昨天联系本报 “我们也要跟女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