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义平:更好的公益形态
传统慈善解决贫困的办法是直接给钱,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应急,过程中并没有考虑解决贫困的根源。那么,怎样花钱才能让公益产生更好的效果?如何让需要帮助的人有能力自主改变自己的命运?怎样的形态对公益而言更加有机?
公益转型:从提供物资到提供服务
做好任何一个项目都有一个十月怀胎的过程。在公益领域,我们要善待每一个参与者,“多帮助,少指责”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价值,就是培育社会组织的能力。从单纯“为贫困提供物质”向“为贫困提供服务”转型,不是传统的物质施舍而是专业服务的提供,这正是我们倡导的公益理念到公益行动的变革。
公益参与:期待更多有公益精神的各界人士加入
当今社会,参与本身就是巨大的需求。满足社会需求自然包含了满足社会的参与需求。我们关注的需求往往停留在物质,服务,精神的层面。但似乎有一种巨大而具体的需求不那么背重视:社会各界的参与意愿。
做公益不能单靠政府,凭政府一己之力,吃力不讨好、买单不卖账的根源往往就在于此。
比如:我们寻找的不仅是公益项目的资金,而是具有公益精神的企业家。企业家的介入,能够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沟通,但这对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另外,我喜欢挑剔的公益投资者,越是挑剔,服务的质量和透明度就越能得到保证。
公益创新:政府与社会形成良性合作机制
针对大量社会问题,既不靠政府一手包办,又不仅仅依赖于公益组织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有限资源苦苦支撑,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至关重要。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等是形成合作空间的制度创新。
公益创投是一箭三雕的公共政策:既为社会提供精细化专业的服务,又为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同时又对企业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服务。这种社会投资的方式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一些公益项目的实施和推进,需要在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居民之间形成相对平等的跨界合作关系,构成一个公益生产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关键性的。政府需要改变自上而下的指令式的行为方式。
公益生态:参与各方形成有机的价值链
一旦我们用治理的理念对公益重新释义,未来公益的发展可能并不倚重于物质的多少,而是倚重于各类由此衍生出的价值链。这个价值链的节点上,不仅是受助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所有参与者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后者是公益服务带来的剩余价值。
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参与。但这还不够,核心在于有效参与,这需要协同机制。
在更高水平上解放公益生产力,有赖于公益交易市场的形成。设计、投资、生产、开发、资源、产品、评估、营销、传播、品牌等市场要素在公益生产中同样具备。这其实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应清楚自身的角色。这其中,类似于一个中介性或枢纽性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连接各个参与主体的支点。如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这类组织的价值在于促进了公益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当然,这个组织不是惟一的,而应是呈现多中心状态的。在此基础上,参与者根据自身的优势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托起宁波的公益市场。
公益行动其实是在建设一个精神世界,所有参与者都在进行精神消费。公益创造的是无价的精神大厦。公益是一个产业。需求、产品、供应、消费、市场等产业链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资源、信息、设计、管理、传播、品牌等要素都是公益服务生产的重要变质量。与企业经营不同,公益的运作如临薄冰。一方面,各种隐患像幽灵一样在你身边徘徊,一方面,公众要求你万无一失。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被管理者主动让你来管。这种管理叫协同。在一个协同的体系里,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是双向的。
来源:东南商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