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食堂”难以回避的尴尬 生存空间逼仄 好事缘何多磨
关注老年食堂(下)
社区老年食堂,在甬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近年来,宁波也一直在大力发展老年食堂,增加城区老年食堂的覆盖率。
据市老龄委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提供老年用餐服务的社区(村)站点共有213个。
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但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老年食堂在广受欢迎的背后,却在发展经营中遭遇种种尴尬与困境:一方面不断有财政投入改扩建老年餐桌,一方面老年食堂却举步维艰,有的甚至关门歇业。
记者洪放董小芳王佳文/摄
建起来就不容易
年过七旬的刘师傅近来很是羡慕他的老同事。
原来,自从去年老伴过世后,刘师傅不仅觉得生活孤单了,就连吃饭也突然成了难题。“我本来就不太会做饭,又总是一个人,烧点菜经常吃不完,热来热去,得吃好几顿。”这让刘师傅有些苦恼。
以前的同事老陈来探望,刘师傅得知老陈居住的社区竟然有老年食堂,省却了买菜、烧菜的辛苦。
刘师傅便找到自己居住的社区询问,社工很无奈,说老小区用房太紧张,难以办起老年食堂。
“没有地方建”,是不少“上了年纪”的社区面临的主要困境。
“未来几年我市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居家养老的高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将日益凸显,开办、运营老年食堂非常有必要。但是,首要的场地条件,成了不少社区的一道‘坎’。”市老龄办一位负责同志说,相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食堂对场所设施的要求更高。老年人密集居住的大多又是地处闹市的老小区,调置出一个小活动室况且困难,更别说专门用于老年餐饮的食堂了。而在地广人稀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地域面积跨度大,如何确定老年食堂的选址也是个问题。
开办食堂,需要接受环评、卫生许可检查等,“现在想办一个食堂,要求比一般的快餐店都要高。比如要达到一定的面积、有独立的消毒间、干湿分开等等。这对于一些本就用房紧张的社区而言,很难做到。而达不到这些要求,就无法领取卫生许可证。”镇海区民政局副局长许希启说,用房紧张,还会出现油烟扰民等问题,环评也难通过。“证照办不出,老年食堂就如水中月、镜中花,难以触及。”
人太少运营压力大
奉化市锦屏街道、岳林街道从2007年以来,先后有5个社区办起了老年食堂,但现在尚存的却不多。
一位社区书记无奈地说:“米、油、菜连年涨价,老年食堂实在无力承担。于是从2012年起决定提价,每人每餐由原来的5元提为7元。一个月以30天计算,每人每月用餐费420元。但我们是个老社区,低保、生活困难的老人比较多,因觉得饭菜贵而不来的老人越来越多,吃饭的人少了,运营压力增大,最后不得以关闭了。”
目前,甬上老年食堂的定价基本在一餐4到10元之间,以5到7元居多。不少老年食堂的负责人表示,这只是菜、米、油等基本成本核算的价格,还不包括水电、人员等成本。
“厨师喊了很多次要提价,物价一直涨,菜都不知道该怎么买了。昨天他们还来找我,说一条小梅鱼就要6元钱,老人吃一顿也是6元钱,相当于青菜、米饭、汤都是赠送。”镇海招宝山街道西门社区居委会主任项利萍告诉记者,他们也很无奈,也找社区老人商量过,但是不少老人表示,6元的价格已经算高,怎么可能接受再提价?
在海曙西门街道老年食堂,负责人陈忠潮一语道破:“其实,要想达到基本的收支平衡,‘量’至关重要。”
虽说如今运作得不错,每天吃饭的老人有40多位,基本可以与柴米油盐的支出持平。但是,令陈忠潮担忧的是,长期下去,并不乐观。“做了5年多,来吃饭的老人数量基本稳定,新增进来的寥寥无几。如果吃饭的人不足30人,我们这个老年食堂恐怕连最基本的柴米油盐都顾不住了。”
从市老龄委的统计数据来看,甬上各个老年食堂经常用餐人数相差较大,从10余人到100余人不等。
据了解,社区(村)老年食堂中已有不少高调开办却悄无声息关门。其中,大多因为用餐的老年人数太少、饭菜成本上升而售价难以提高等因素无法维持。
众口难调和观念成阻碍
4月11日上午10点多,还不到开饭时间,镇海总浦桥社区老年食堂内已有20余位老人在等候。
正在看电视的陈阿姨是老年食堂的“忠实粉丝”,已经在这里“搭伙”好几年了。“吃得挺好,有荤有素,比自己在家烧菜都讲究,也省了我来回买菜的麻烦。”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和陈阿姨一个想法,也有人觉得有点“不尽如人意”。
“众口难调嘛。有些老人觉得菜品种类不够丰富,或者品种不够好。可是改善这些,就势必要提高成本,很难做到。”总浦桥社区居委会主任沈东红说,“我们办老年食堂,只能兼顾多数人的口味和经济承受能力。”
有社区将老年食堂外包给了快餐店,菜品种类的难题得到了缓解。可是,众口难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同样一碗米饭,有的嫌软,有的嫌硬;同样一盘菜,有的说咸,有的说淡。快餐店的厨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饭了。”项利萍说,老人还会直接找到厨师,有说葱姜蒜不吃,有说血脂高不吃猪肉,也有说胆固醇高不吃海鲜。“快餐店照顾到老人的口味后,直接影响了其他顾客,营业额也受到波及。众口难调,实在难做。”
不少老人的观念也是影响老年食堂长久运作的一个原因。
镇海区民政局2009年曾在澥浦、九龙湖一带做过调研,问题只有一个:假如村里办了老年食堂,每天会来这里吃饭吗?
结果有点让人错愕,基本没有一个老人回答“会”。
“观念是最主要的障碍。”许希启说,一来,农村养老最主要的还是靠儿女,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二来,不少老人觉得花钱在外面吃太浪费,自己在家有时一碗米饭一块咸豆腐都可以对付,即便炒个菜,菜地里拔些下锅就可以了,吃不完还能留到下顿。“这样的观念,是影响老年食堂‘客源’的重要原因。人少,食堂就难以长期稳定运作。”
老人舌尖上的难题这样破解
“老年食堂其实也是一项公益事业,离不开政府政策、资金上的扶持。”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在资金、用房、用工、税收等方面支持老年食堂建设;新建小区和旧城改造应该同步配套社区养老照料设施;对于老城区用房紧张的社区,可以适当给予开办老年食堂必须的房租补贴。“政府在这一爱心事业上,不仅要雪中送炭,还要扶上马再送一程。”
目前,上海对于社区食堂大多采取的是减免场地租金、有限补贴水电费等举措。
但当物价不断上涨时,作为补贴的“砝码”显得越发分量不足。为老年食堂“减负”,还需要全社会合力,形成长效机制。“比如水电费按居民价格享用、‘平价菜’帮扶老年食堂等,都是节约成本的方法。”
在开办形式上,既可以支持社区自行或联合开办老年食堂,更要鼓励餐饮企业、民营机构等多元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开办老年食堂。“纯粹的老年食堂很难做,在给老人提供就餐的同时对外经营,为周边单位、企业提供就餐服务,也是搞活经营的一种模式,以社会化运营来保障居民服务。”
条件不成熟的社区可以采取让老人到社区旁边的大单位食堂吃饭的方法。看看辖区内的国有单位、机关,能有多少内部食堂可以成本加管理费(即微利)的模式开门迎请周边老年人来用餐。
还有一种有益的探索,不得不提。
2012年,杭州凯旋街道“先行一步”,采取社区自主经营和周边餐饮连锁店联合经营两种方式,盘活老年食堂。
凯旋街道对辖区所有老年食堂进行规范化管理,统一布点、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统一服装、统一培训,并由街道民政科进行日常监管。此外,凯旋还积极探索多元化运作。在各个社区附近寻找可以合作的经营性餐馆,采取餐饮联办、场地联用等模式为社区老年人服务。
“连锁食堂的优点很多,首先,街道统一管理,就不会出现有的社区办得好,有的社区办不好的情况;其次,食堂的覆盖率增大,可以让老人更方便地就近就餐。由于街道统一管理、统一补贴,老年食堂越办越好,现在已经可以实现微利。”该街道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当然,老年朋友也不妨转变一下观念,树立起花钱买服务的理念。目前,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及子女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接受程度不高,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培育。
新闻内存
宁波老年食堂
运营模式小调查
来自市老龄委的消息,从建设运作模式看,宁波的老年食堂主要有四种:
一是依托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少数为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一个厨房和餐厅,建设一个小型老年食堂,这是目前各站点比较主流的建设运作模式。食堂面积根据现实条件和老人需求而定,大小不一,小的十几平方米,大的百余平方米。
各站点均坚持非营利性运作的公益属性,实行成本价收费,日常运营经费由各级财政和村(社区)集体组织补助。供餐方式主要分食堂就餐和送餐上门两种。
二是协议委托邻近敬老院、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公益性服务机构提供老年用餐服务。供餐方式主要为送餐。如北仑区大碶街道安心养老院和梅山乡梅中村里岙养老院为附近老年村民开展送餐服务。
三是协议委托宾馆饭店、餐馆快餐店、饮食公司等餐饮服务企业提供老年送餐服务。如北仑区新碶街道和白峰镇的部分村协议委托辖区餐馆、快餐店送餐;慈溪市委托市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为崇寿镇部分老年村民开展送餐服务。
四是通过组织邻里个人结对包餐等方式开展老年用餐服务。目前,极少数社区(村)实行的是这种模式。
(董小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