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回:我在资助道路上的三个“背囊”
来源:社会资源研究所
作者:陆玲陈一心家族基金会中国项目专员
回忆起刚入行时,感觉确实颇有些“战战兢兢”。不仅因为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身上的担子。手中握有资源,也是一件备感压力的事情——工作需对得起资助人辛苦赚来的钱;同时,作为一个成立七八年的基金会里新的一员,我也时常感到忐忑,问自己如何才能维护好已有的成绩并且将工作推进到新的台阶。
大多数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数量非常“草根”,一人同时负责几个项目。工作性质要求我们项目官员“讲实干”、“讲效率”,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岗位,寻找到理念相同的合作伙伴。当时的我也面临同样的情况。与大多数刚入职的项目官员一样,脑中无时不盘旋着几个问题:我们应该支持什么样的项目?怎么判断资助的有效性?应该怎么定位自己及合作机构的角色?
两年有余的工作时间,每天都督促自己学习。除了翻看书籍、参加行内会议,最大的收获来源于与基金会同事及合作伙伴的交流互动。而正是在与他们的积极互动中,对于如何认知自己、如何理解合作伙伴以及如何与伙伴相处这三个问题,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而这三点也成为我在资助道路上前行的三个“背囊”。
一、通过聊天理解机构和项目
工作初期,我花了不少的时间用在认识和理解基金会的价值理念上。当然,也是因为这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除了详细的内部流程管理手册之外,基金会还为我提供了非常完整的项目资料记录,包括项目申请书、报告等正式文件,也还有双方在合作期间来往的邮件,特别是双方在一些项目问题上的沟通及调整。这些文字材料不仅帮助我快速地理解资助范围、工作流程和项目形式,同时也帮助我间接地积累不少项目经验。
除了文字材料之外,“聊天”的手法更让我快速地理解机构和项目。团队伙伴们对于我这样新人的支持,并不仅仅是让我翻阅一大堆文件或是给我堆砌一些专业术语,而是更愿意坐下来跟我分享项目背后发生的故事。因为同事的介绍,完全陌生的项目,呈献给我并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在这样的沟通交流中,也向我传达了基金会的资助策略,那就是对人的关注及理解。而每当有新的同事加入时,我也愿意付出时间,以这样的方式介绍机构与项目,以使得整个团队秉持对基金会使命与愿景相同的理解。
同机构内部的聊天类似,在项目走访的时候,我发现同事们也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与合作伙伴“聊天”。“聊天”不仅是一板一眼地谈项目管理,也会邀请他们给我们分享项目期间的趣味小故事,个人的感受等。相比项目报告书,这些是更加真实、鲜活地了解一线情况的方式。就我个人的收获而言,聊天不只是了解他们的困难与挑战,以更好提供所需的支持,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途径。通过聊天掌握的一线经验,能帮助我在审批其他项目时更准确地理解项目的需求。
二、从细节处感受项目影响
经常问到或被问到“如何评估项目的影响”。刚加入基金会时,我也很疑惑,只是明白完成了几次活动并非实现了项目目标,但对项目影响的评估还是不甚了了。
记得一次,我同合作伙伴去安徽金寨大别山深处的学校走访。一路上都是弯弯曲曲濒临山谷的公路,车子要前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虽然自己并不晕车,但这样两个小时的路程还是让人感到有些疲惫。而我们合作机构的项目人员每个月都会从上海过去,深入到大山里更远的村小。路过的小学和村镇,他们都如数家珍。在同老师座谈交流时,我发现项目人员对于每位老师的教学背景都甚是了解。老师分享他们参与项目的感受及学生变化,而项目人员则会跟我们分享这位老师的成长。走在学校外面的街道,学生和家长很亲切同我们打招呼,而这些项目人员也能够说出孩子的姓名。
随着走访的项目越来越多,我也逐渐意识到,项目影响并非体现在机构发送给你的专业项目报告中,而是你到了项目地之后所发现的细节和感受到的氛围。这样的走访也让自己在与机构沟通时,时刻提醒要理解机构的工作环境。偏远乡村信息的封闭,固有教育理念的改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每一次小小目标的实现,背后可能都饱含着他们的巨大付出。这也提醒着自己,需要多给伙伴们多一些时间,放慢一些脚步。
三、就事论事的坦诚沟通
如何与合作伙伴相处,这是每个新手都必须面临的考验。资助官员对待合作伙伴的态度对项目的发展至关重要。业内经常提到,应该与被资助方建立信任的伙伴关系。但如何建立这种信任感,个人认为还是一件相当艺术的事情,有时很难说清道明。很多时候,资助方的角色让我们在双方合作中先天占有一定的优势,这种“资助与被资助”的关系是无法抹去的。而对这种“资助者”角色的清醒认识,比宽泛地谈伙伴关系或许更能促进项目开展。
记得在一次会议上,有一家合作时间较长的伙伴有比较激烈的言辞。事情的来龙去脉这里不作详述。只是会议结束后,我感到很生气,无法理解该机构为何有如此表现。不过事后反思,其实这次争吵对于项目设计和规划产生的更多的是正面影响。而我也意识到,在这个项目上与机构的沟通还不足,这次经历对于自己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并不是说我喜欢这样的争吵,而只是说,有时候需要通过一种激烈的方式,双方才可完全铺开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去猜测。当然,要很清楚,争吵只是对事而非对人。
如果合作过程很愉快,双方皆大欢喜,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如果感觉机构太过“客气”,双方合作过程一团和气,那就需要提醒自己去考虑,有些判断和信息是否准确。“资助与被资助”关系的天然分野,使得合作伙伴往往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有所迎合。双方如果发生了争吵,那就坦然而待之,不妨将其当作双方关系的一次“强力校正”。这说明项目有提高的空间和双方有为项目更上一层楼而努力的意愿。而一旦双方都建立这种坦诚的态度,无论是遇到项目调整或是需要其他资源支持时,双方都能够做到直接沟通挑战和问题,共同商量解决对策,也令资助更加有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