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4-6-17 12:45:11

做公益,请一定保护知识产权





  文/张明敏


  来源/公益时报


  话题背景:三个跟知识产权有关的案例


  ▶禾邻社出版物被用了


  上海民间NGO禾邻社区艺术促进社(简称“禾邻社”)的一群艺术青年历时四年设计制作的绿色植物科普地图《全民植物地图》。并将地图印刷制作成纸板地图,免费发放给绿地周边社区居民。


  2012年9月8日,万科公益基金会与禾邻社以甲、乙双方的名义签署了《熟悉的新朋友“全民植物地图”——万科假日风景项目》合作协议。


  初期合作后,禾邻社方面陆续接到了各地万科企业的咨询,并获知全国万科相关公司已经获取《全民植物地图》并已经开始实施。


  禾邻社认为,万科公益基金会在未得到禾邻社书面授权的条件下,将《全民植物地图》及总结报告向全国各地分公司进行推送,属于违约并侵犯其著作权。


  3月底,禾邻社将万科公益基金会告上法庭,并索赔2万元。


  ▶“爱心衣橱”被冒用名字


  2013年,公益组织“爱心衣橱”被冒用名字。


  “爱心衣橱”本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旗下二级基金。


  2013年1月16日,河南媒体《东方今报》在官方微博上发起“爱心衣橱”温暖郑州活动,活动使用了公益组织“爱心衣橱”的名称与LOGO。


  “爱心衣橱”管委会主任、央视主持人王凯发现,王凯随即向活动主办方声明:“爱心衣橱”名称与LOGO均已申请商标专利,活动方使用该名称与商标实属侵权。很快活动主办方回应道,此次实属无意使用,并立即对活动使用商标进行删除和致歉。


  ▶民间NGO下载图片差点关门


  上海一家服务于医疗卫生的公益组织,为了加强自身影响力,利用百度搜索,在网络上搜到符合自身机构特质的图片,并将其挂于官网上,结果遭到来自境外一家称拥有图片著作权的企业的索赔。


  企业认为,这家公益组织官网页面中有17张图片侵权,每张图片开出了1万元索赔价码,总计17万,并向该公益组织下发了索赔函。


  该公益机构在咨询相关法律界人士后,为避免被追诉的风险,随即主动将官网、微博中涉嫌图片全部删除以此来补救,但这样依然给组织带来了前、后期宣传不一致的负面影响,最终该机构因为业务量下降,面临关门。


  专家级“益员”评论:

  ○条件好,争取注册、申请专利;

  ○被侵权要学会收集证据,未必非打官司。


  “爱心衣橱”执行总监乔颖


  公益组织与其受到侵权后进行维权,还不如加强自身品牌意识避免遭受侵权。机构成立之后就可以主动到工商部门申请专利保护,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降低被侵权的风险,一旦遭受侵权,进行维权时也是最有力的证据。如果民间NGO在没有专利的情况下,避免遭受侵权,就应该在合同中将所有细节细化清楚,双方权利、义务进行对等,这样来降低自己遭受侵权的风险。


  “爱心衣橱”的防止遭遇侵权的办法是机构成立之后就注意到商标品牌以及衍生品相关的专利问题,主动到工商部门申请过专利保护,2013年中申请了七、八项专利,涉及到机构品牌logo、衣服图标和相关衍生品等,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降低被侵权的风险,一旦遭受侵权,进行维权时也是最有力的证据。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中心理事长陆璇


  对于民间NGO权益保护应该更为专业和细致,有一整套保护制度,同时应依据自身的知识产权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其次,当机构遭遇侵权时,应该首先学会收集与固定证据,通过公证机关进行公证等手段来掌握维权的主动权。


  对于民间NGO受到侵权后,是否一定要上法庭通过诉讼解决,还是需要因机构情况而异。并不是说所有民间机构都适合上法庭,这关系到机构实力,诉讼成本、时间成本、人员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首先还是应该选择沟通、调解、协商等方式来解决争端。


  民间NGO的主要法律纠纷发生在合同、知识产权、劳务用工和机构治理与依法运营上,机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机构发展的隐忧,法务人员健全的机构,比一般法务力量薄弱或跟本就没有法务人员的机构存活时间长、机构矛盾和纠纷少,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来源:中国公益评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公益,请一定保护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