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4-11-11 10:07:28

扶持草根公益组织成长,将问题消化在社区之内



(呈现中国资助者的生活片场。社会资源研究所“十问资助者”第7个访谈。访谈时间2014年11月上旬。)


陈耀芳,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鄞州银行原董事长。

  1.过去一周做了些什么?


  陈耀芳:算是忙于公益推广吧。我们在做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公益平台(编者注:广德公益慈善基金会),最近在有序的推进这个公益项目。这个项目前期征求过公益界前辈的意见,也邀请互联网达人参与过论证,还专门请民政系统主管的行业领导、专家一起讨论运营模式,大家都认为很好,值得做,算是公益领域的一个创新吧。以创新来凝聚公益力量,应该会非常有价值。为此,《光明日报》在11月6日还专门发了一篇通讯稿,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报导。国家级的报纸为公益基金会发头版头条,据说是首例。


  这一周,在北京、天津、河北、陕西跑了一圈,与我们在各地的公益伙伴沟通,主要是谈战略合作。期望与外地的伙伴一起来发现公益需求,如果能同时提供公益资源当然更好。这是一个快捷、高效、低成本的公益平台。现在有序推进过程中,应该很快就能发挥公益效能。


  回顾我们的公益历程,从当初随机的尝试,发展到有策略的、有战略的推进。接下来,我希望在带动更多的公益伙伴产生更强的公益影响力,以达到我们追求的“善善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2.最近资助或了解到的最有趣的项目是什么?


  陈耀芳:今年确定的公益项目都在有序推进,目前在重点考虑明年的公益资助方向。基于我们基金会的业务定位,我们还是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配置到扶持区域内草根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和成长,资助在社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公益项目。希望通过我们的公益扶持,把区域内的公益慈善环境营造起来,让下面的草根公益慈善组织成长起来,将问题消化在社区之内。


  推荐一个今年资助的公益项目,叫“转角遇到爱”。项目是这样的,在宁波的一个老社区,楼房是五、六层的小高层,住的有很多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对爬楼梯望而生畏,甚至不敢下楼,一家草根公益组织(没有登记的那种)提出设想:在每单元楼梯三层靠墙的位置安装上一把折叠椅,老人爬楼梯到一半,可以在上面休息会。我们感觉这一想法很好,钱不多,向社会传递出关爱的信息,使人感觉很温馨。我们资助了这一项目,实施以后各方面反应都很好,可以逐渐推广。


  此外,像我们已经坚持做了几年的“流动公益伞”项目、为农村老人拍照片、配老花镜项目等都是花钱不多,参与感强,在群众中产生良好的道德影响。我希望通过我们公益项目的推动,让大家感觉到社会的关爱,让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


  社会公德的缺失、信仰的缺失,必然导致行为失范。从社会发展看,甚至现实政治需要上,都需要价值观的引导。一两个公益项目不一定会马上出成果,潜移默化,逐渐改变。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反复,持之以恒,让优秀成为习惯。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让公益成为时尚,用智慧施行慈善,在快乐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3.最近做的比较满意或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陈耀芳:我感觉做公益慈善本身就很有成就感!如果说到具体项目,今年八月份刚结项的面向雅安地震的灾后援助项目“蜜蜂小贷技术”,应该非常有特色。


  去年雅安地震后,理事会开会讨论如何进行援助。大家想换一种方式,不是以前灾后那种常规的现金捐赠,而是做一个能发挥我们优势的项目,最后决定做小贷技术援助。我们把鄞州银行做的小贷技术规范化、系统化之后,援助给当地一家银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鄞州银行以技术援助200万元、基金会以现金援助100万元,用于该项目。派出6个专家实地工作一年,帮助当地实施了从招聘、培训、调查、产品设计、业务拓展到后期管理、风险控制整个流程,到今年八月份结束,移交给受援助机构的技术资料就有近十万字。


  该项目培养了20个客户经理,发放贷款8000多万,累计放款160多户,带动1000多人就业,产生销售收入3亿多,为当地创造税收近近1000万元。这个项目撬动效应是非常巨大的,基金会化了100万,最后产出了这样的援助效果。我觉得这个项目从决策、实施到最后移交,已经非常完整。这个项目以有限的公益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应该是非常成功的。


  4.最近有没有觉得无力或者无意义感的时刻?


  陈耀芳:似乎没有。公益需求很大,公益资源也很丰富,公益领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如何用恰当的方法,将公益需求和公益供给联结起来,对公益人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现在主要着眼点就是这个。


  作为一家社区型的非公募基金会,到今年9月,我们接收的社会捐赠已达1370万元,社会捐赠从第一年6000元,第二年49万元,第三年590万元,到今年年底1500万元,证明我们的公益项目得到大家的认可,公信力在不断提升。我感觉这个领域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需要动员更多的人,特别是需要有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一起来做。


  5.最近在集中琢磨什么问题?


  陈耀芳:近期,比较专注思考的是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技术对整个商业、社会已经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假如引入到公益领域,会产生什么变化?在公益领域,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还很不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对公益事业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我现在特别想做的就是这件事情,将各个领域的资源都有机的整合起来,帮助社会财富找到正确的方向。同时,带动年青一代一起做公益,将他们的公益理念培育起来,感觉会非常有价值、有意义。

  6.最近哪本书/哪部电影/哪个人对你特别有启发?


  陈耀芳:我看书比较杂,经济、社会、历史、人文都是我关注的领域,近期比较注意的是公益类的。因为在公益界我是新人,特别需要充电学习。书如卢咏的《公益筹款》、文如《私人慈善顾问,一个新行当》、人如徐永光老师、电影如国庆期间热映的《亲爱的》,都是我近期关注或在学习研究的。所有这些对我目前从事的公益慈善工作都非常有帮助,都非常有启发,我们算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吧。


  7.最近关注行业哪个议题/事件?


  陈耀芳: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发展慈善事业的多项措施,让人有很振奋的感觉。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大风向标。下一步政府的采购服务力度会加大,会给社会组织带来很多机遇,会推动、促进社会组织、行业的发展。


  在这个背景之下,公益领域需要有大的发展,更需要创新。业内有很多的先行者如徐永光老师、王振耀老师、杨团老师他们,一直在为公益慈善事业做着锲而不舍的努力!我想,不能让他们太累、太寂寞,需要大家响应,一起互动。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商业经营的思维,细细梳理一下,这个行业需要什么,哪里是切入点?让大家看到,公益的方向在哪里,别人是怎么做的?让企业家、有钱人能思考,我这个钱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让整个社会能看到,这个行业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


  8.最近关注哪个社会议题/事件?


  陈耀芳:我这人比较简单,喜欢做好一件事,心无旁骛。原来做银行,只关注农村金融领域,现在做公益,也仅关注事涉“三农”的公益慈善,其它事情我不是太关注。


  9.假如要向行业外的人介绍你的工作和扮演的角色,你会如何描述?


  陈耀芳:朋友圈里的人都知道我现在做什么,但是为何去做?也许就不太清楚,有机会还需要与大家沟通交流。行善积德,对宁波商人来说,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义、利兼顾”、“达则兼济天下”是宁波商文化的核心。宁波近现代有沈敦和、包玉刚、邵逸夫等慈善大家,民众中更有“顺其自然”、丁国年、钱文龙等爱心企业家。80后中有严意娜、罗力成等爱心人士。


  宁波有公益慈善的沃土,我从商业领域退出来以后,还可以在公益领域发挥些许作用。能帮助更多人实现他们的公益理想,帮那些只是想没有做,或者已经在做但没有系统化的人完成他们的公益心愿。让输出资源的人很开心,让满足需求的人有所改变,我希望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10.【答资助者问@王文】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资助型基金会都倾向于自己发起自己干一件事情,自己做一个平台,自己做规则的制定者。而不太愿意几家联手推一些事,或者找一些已有平台让它们变得更好,我想了解这背后的原因。


  陈耀芳:确实有这种现象,但我感觉主要还是从平台自身来找问题:一是可能沟通不充分,大家不理解你平台的价值;二是平台的透明度如何,运行是否规范,平台是否有足够的公信力?三是平台能否充分体现参与者的价值?如果这些需求没得到满足,参与者就没有兴趣。反之,大家还是愿意参与的。如我们在筹划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大家在接触过程中,还是表现出很大的参与热情,一个月不到时间,已有30余家银行、企业签了合作意向。


  【资助者问资助者】你有什么想问下一个资助者?


  陈耀芳:作为资助者,一定希望被资助机构或项目能在特定的领域内做出资助者所希望出现的成果,但也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当出现这种状况时,你的心情如何?会采取何种措施应对?


  【十问资助者】我们将邀请资助者回答特定的问题,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资助者群体最近的工作和思考。每个人的道路都不是没来由的,正是我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让我们兴奋和沮丧的那些事物,最终造就我们每个人。我们所做的就是试图通过系列访谈,呈现今日中国资助者的生活片场,描绘这个时代资助者们的群体肖像。


  本文来源:社会资源研究所版权归原著者所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扶持草根公益组织成长,将问题消化在社区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