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蜡烛 发表于 2009-8-30 14:07:51

让人感动的布达拉宫旁的老义工

一个藏族老汉,退休后开始不间断的助学义举。他用开小商店的收入,为贫困的村庄修建小学,他奔波在偏远藏区,为那些贫困的孩子送去各种电教设备,桌椅,甚至铅笔和书包,一送便送了15年——


布达拉宫旁的老义工

中国青年报2006-09-13
本报记者 董月玲


老坚赞住在拉萨,家是土坯房,有间屋里堆了一地东西:成捆的书包,整盒的铅笔、转刀,一摞摞簇新的作业本。70岁的老坚赞不停地摆弄着、摩挲着这些东西,眼神慈悲而快活,好像面对的是有知觉、有感情的活物一样。
要知道,这些东西不久会送到藏区贫困学生的手中。在老坚赞不间断助学的15年里,他送出去的类似物品不计其数。那些需要帮助的学校和孩子,往往都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他自己带着干粮、行李,坐长途汽车,下车再坐拖拉机,或者坐老乡的驴车。去一个地方,有时候,路上就要花一周时间。
老坚赞原本在西藏交通厅公路管理局上班,管护日喀则拉孜路段。退休那年他才50岁,不想闲待着,就跟几个退休老朋友一块,成立了一个“援助小组”,专门做助学方面的事。
他的想法简单而执拗:小孩子,没文化,不行!虽然生在拉萨,但他家是城市贫民,小时候没能上学。老坚赞说自己因为没文化,工作上很不方便,吃了不少苦头。

“可我没文化,又没有钱,怎么办?1991年我就办了小商店。”老坚赞说。小商店主要卖学习用品和日用小百货,像笔啊、本啊,几分钱几毛钱地攒。3年时间,小商店净收入3万元,他把这些钱用到了老师和孩子身上。
当时,正赶上西藏大学第一批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的双语教师毕业,老坚赞就自己掏钱,专门为他们开了茶话会,鼓励和期望他们好好当老师。他捐出钱,资助西藏大学物理学教材译成藏文。还去了一些孤儿院和村小学校,送钱送物。
因为开得早,老坚赞的小商店挣钱。陆陆续续地,他又在拉萨的色拉路、三中、四中附近,开了几家小商店,最多时,有5家,虽然门面都不大,但都能盈利。
钱多了,老坚赞开始盖学校。他盖的第一所学校,选在日喀则拉孜县柳吾乡西嘎村。
西嘎小学的房子,本身是土房,加上年久失修,已很破烂。从拉萨到日喀则,往返500多公里,老坚赞往西嘎村来来回回跑了20多趟。他同老朋友们商量,又同这个村的干部协商,再经县教育局批准,最后出资、集资了8万元人民币。
老坚赞在拉萨买好建筑材料,像门窗框都加工好,然后雇车运到西嘎村。村民出工出力,盖起8间新校舍。有了新学校,他又给配置了电教设备,送去各类图书。
建完西嘎小学,老坚赞又筹集钱,捐助建筑材料,相继在日喀则的昂仁县、白朗县,山南地区的贡嘎县,修建了6所村级小学校。除了盖学校,他和“援助小组”的老友们一块,往别的有困难的村办小学校送东西,前前后后去了不下20多所。
那是2003年冬天,前后3次,老坚赞去了山南地区的3所小学校搞调查。他先去杂玉小学,这个村地处高山坡上,最大的难题是交通,运输都靠人背驴驮。学校缺课桌凳子,教学用品也短缺,一张纸两面都用。噶杂小学建于1960年,是土坯房,因为年头太久成了危房。但村民生活困难,连最起码的学习用品都买不起,村里没钱建学校。最后,老坚赞到了红星小学,因为进行了一些副业生产,像养猪、种菜,学校有一点收入,管理也比较好,但就是缺教师。
调查结束,老坚赞就四处跑动,他得到了相关县教育局的支持。开学之际,杂玉小学解决了课桌椅问题;县里给噶杂村拨款修建了学校,老坚赞也支援了木料、铁皮、油漆和塑料布。而红星小学,教育局则给配备了两名老师。
今年8月的一天,带着准备了5个多月的礼物,老坚赞又去了这3所小学。他想得很周全,既有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等大件,也有电源插座、电池、扫帚、扑克、橡皮擦、铅笔刀、哈达这些小东西。
下去送东西时,村民们拉起横幅,端着切玛、青稞酒,拿着哈达,扭着他的手不停地道谢。老坚赞说,这个场面让他感到很为难。接受过老坚赞礼物的老师都说:本来我们要感谢坚赞老人的,可是,他反而谢谢我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人感动的布达拉宫旁的老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