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队伍要与专业化职业发展道路“在一起”— 看得见阳光彩虹才能留得住社工
宁波公益网讯让社工看得见阳光和彩虹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如今,空巢老人、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社工作为在社区中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群体,其在社区中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然而,这一在国外被誉为“社会工程师”的群体,在国内却并不被社会完全认知。“一方面是社区日益增长的对社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如何培养专业社工、社工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扰着社工队伍的发展。”海曙区西门街道负责社会事务的副主任蔡军波告诉记者。
为此,海曙区多管齐下,通过专业培训、设立职务上升机制等,探索社工专业化的职业发展道路。
社工是城市的“减压阀”
“小罗,我家门口化粪池又堵住了,能帮我处理一下吗?”接到海曙区南门街道柳汀新村12幢朱师傅的电话,社工小罗马上赶到现场,并联系街道保洁中心。当天下午,化粪池溢出的污物脏水被清理掉,管道也疏通干净了。
在南门街道柳锦社区居住的吴阿姨对小区的社工十分感激,“如果不是社工坚持不懈上门苦口婆心开导我,可能我现在还把自己关在家里。”吴阿姨的独生女儿意外离开人世,给吴阿姨和老伴带去沉重的打击,两人每天关在家里睹物思人。社工知情后,多次上门走访,带着吴阿姨参加社区活动,社工的真诚终于感动了吴阿姨,吴阿姨也成了社区的志愿者,找到了精神寄托。
在社区,房屋漏水、化粪池堵塞、乱扔垃圾、宠物狗扰民等问题司空见惯,每次遇到这些问题时,社工的出现就像雪中送炭。“社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对居民的各种问题进行‘会诊’和“治疗”,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特别是处理社会矛盾、居民纠纷等,社工作用不可或缺,他们是‘减压阀’,为居民提供帮助,为社区矛盾找到解决的方法。”海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社工供需矛盾亟待破解
“现在,社区居家养老、社会组织等各方面需要专业的社工,如何留住社工人才却成为很多社区的一大难题。”蔡军波介绍,以西门街道为例,该街道现有社工124名,但由于社工待遇相对较低,服务时间周期较长,没有一天8小时的概念,虽然社工队伍较以往稳定了不少,但招不到社工的困境依旧存在。此外,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把社工当“跳板”,积累了经验后,一旦有机会就跳槽。
“社工相对稳定,才能让工作正常开展,比如我们的包片联户300户,居民和社工之间建立了感情,社工才可以走进居民家中;在化解矛盾时,居民也更倾向于信任自己熟悉的社工。”蔡军波告诉记者,不少社区书记对社工流动性大给基层工作带来的许多不便深有感触。
走专业化道路发挥社工技能
1986年出生的黎丽是海曙区的一名专职社工,2008年毕业后,一直坚守在社工岗位上,她负责政府出资购买的残障康复社会工作项目,帮助了许多困难人群,现在她成了市政协委员里最年轻的一位。说到社工这个职业,她认为:社工虽然工作比较琐碎,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走专业化的社工道路,可以提升社工工作的成就感。
记者了解到,海曙区现有社工661名,其中360名社工考出了“社工师”资格证书,占比53.6%,位居全市第一。“每年我们会对社工开展专业培训。”海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同时积极推进市社会工作实训基地申报工作,将海曙打造成全市的社会工作人才基地。”
6月25日,西门街道启动了社工文化节,通过一些专题培训提升社工的技能,舒缓社工的心理压力。该街道刚筹建完成由5名专业社工师组成的行知工作室,专门为青少年儿童服务,“许多社工在考取专业资格后,主要精力放在承接上级的行政任务上,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其实这些学过心理专业和调解技能的社工师,能很好地服务特殊群体,发挥其专业技能。”蔡军波说。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毛一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