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授谈大陆公益:政府要为NGO创造成长空间
原编者按:在公益界,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对于众多NGO而言,尤其是那些从事公民教育的组织,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巧。在21日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上,数十家公益组织探讨教育公益的民间参与之道。对于这个话题,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接受《中国财富》专访时讲到,教育公益项目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解决最困难儿童的教育问题。在这个过程中,NGO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政府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长空间。下文是部分问答的梳理:
Q:怎么理解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不同?
A:我理解的锦上添花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具体有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现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而公益教育则应该集中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主要是贫困儿童教育和女童教育两大类,在这基础上再讨论民间如何参与、政府如何制定政策、公益资源如何进行最优化配置。
北京理工大学曾经有个很不错的项目,每年将北京几个高校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夏天的几个月到中国最偏远的地区,对那里的教师进行再培训,从而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这个项目的创意就很好,不仅能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同时也深化了当地老师和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Q:对于上述问题,NGO可以做些什么?
A:所有这些都需要NGO去参与,当然,NGO没有那么多资源把这事一肩挑下来,但都要有他们的积极参与,NGO有很多事情可以做。NGO有一个好处在于,有点像雨后春笋,哪里需要,就在哪里长出来。
Q:政府部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用?
A:政府的作用应该是提供帮助,提供支持,能出钱就出钱,能出人就出人。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给NGO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大环境,帮助劣质的、差的NGO提升素质,帮助好的NGO提升能力,然后发展成能够覆盖面广的组织。
中国有很多政府机构和党团组织,应该在教育公益上多创造好条件。所有官方、半官方的机构都应该支持这类项目,由他们出面,提供资源。但是中国很多地方都在喊口号,不做事。
在中国,很糟糕的一点是,有些事情你小规模地做就OK,一旦做到一定规模时候,就要面对一个管理的问题,很多地方政府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让NGO很难把事情做大做成规模,这是很可悲的一点。
Q:NGO在与政府打交道过程中,如何让政府放权?
A:我不知道内地,我已经被解放了,但是我很多朋友跟我讲一个道理,说要跟政府打交道,有一个办法,你跟他磨,磨烦了可能让你试一试,你就磨。
NGO可以这样与政府,与市场打交道
在中国,如何与政府打交道是NGO的必修课,同时往往也是最难修的一门课。尤其在公民气息浓厚、民间桀骜不驯的南方,如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问题。
论坛发起方代表、广东省春桃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诗伯提出的解决方次案是:先把案例做出来,拿着案例给政府官员看,让政府相信NGO,相信项目没有问题;来自体制内的深圳市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陶林更加直接:有荣誉归领导,有利好归政府,有风险自己承担,先把达成共识的内容做出来,有争议的可以放一放……
但口讲无凭是很难开展工作的,如果有一本《教育公益案例集》,呈现各NGO、基金会的公益模式,并让业内顶级专家来指明发展方向,各NGO的小伙伴们在跟政府、市场打交道的时候,估计都会好得多。
既然需要有,那就让他有吧。
来源:NGOCN作者:蓝广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