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起听老人们讲故事 大学生上门陪聊,并用微信留住时光记忆
宁波公益网讯:“倾听十分钟”,是鼓楼文昌社区为老人提供陪聊服务的一个项目。这两天人们惊讶地发现,原先《倾听记录表》上只有的寥寥百字,而现在每次都有千字左右的文章,加上发到社区微信上图文并茂的文章,内容一下子丰富了不少。
老人们也很高兴。中宪小区郑佩珍老人说,“60多年了,从来没人这么耐心地听我讲那些经历。”
“倾听十分钟”,这一个月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一拍即合,社区迎来志愿者
“‘倾听十分钟’项目就是聆听、陪聊。”文昌社区的社工胡剑川指着厚厚一沓写满文字的记录表说,她的任务,就是每天给社区独居、空巢老人打电话,倾听日常琐事,记录老人所需,再对接科室满足老人需求。
“每个老人作息的时间不太一样,我经常得掐着点打电话。”一个社工应对200多位独居、空巢老人,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有些勉强。
文昌社区书记周晓红便联系上了宁波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这个团队的名字叫‘时光故事’,目前一共7人,分工明确,有负责联系、走访记录的,也有负责整理成稿、微信发布的。学生的时间相对宽裕,而他们的创意和图文展示的优势可以把这件事做得更完善。”
走进社区,听老人讲故事
3月底,大学生志愿者第一次敲开了老人的家门。
学生们来到90多岁的王老先生家中。王老先生是抗战老兵,听说有人特地过来聆听故事,高兴不已。在之后一个多小时的闲聊中,王老讲了很多他早年的故事,在大学生们听来,“都很传奇、非常精彩”。
上周,是大学生志愿者第六次进社区走访。记者跟随他们走进中宪小区郑佩珍老人家中。学生张康乐和李赞赞分坐老人左右两边,边听边记录。64岁的郑阿姨思路清晰,将自己的过往与晚辈们娓娓道来:14岁因病失明的痛楚,入学无门的无助,自学盲文的刻苦到工作时的坚持,讲述中处处透着自强、坚毅。
郑阿姨家中,凡是能坐下的地方,都整齐地摆放着盲文书籍,“我还会自己写些文章投稿。”老人的脸上总带着微笑,因为听力下降,偶尔听不清时,她会礼貌地向学生一遍遍地询问。
张康乐被郑阿姨的谈吐深深吸引,还主动请教学习写盲文。“60多年了,从没人这么耐心地听我讲这些经历。”郑阿姨语带激动,得知学生还要将事故整理成微信稿发布,她更吃惊了。
写得用心,赢得居民点赞
这两天,大学生们将两位老人的故事写成了文章:《来听听这位九旬老人的故事》、《与黑暗为伴五十年的郑阿姨》。发到社区微信上后,得到了很多居民的好评。
昨天,记者采访了“时光故事”团队的负责人,宁波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张康乐。说起与文昌社区的合作,张同学表示,这和他近两年的经历有关。
“在老家,每每遇到村里老人去世,我都会惋惜,感觉这是家乡记忆的逝去。为此,我和发小一起,续写了村里张姓家族的族谱,拍摄记录了村里40余位老人的故事,今年寒假还组织了家乡近300族人拍合影,希望能留住这些记忆。”
“回到学校后,我想是不是也能记录下宁波老人的一些故事。和身边的同学一说,他们都很有兴趣,之后就成立了‘时光故事’团队。”张康乐说,平时,他们会到学校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走走,和那里的老人聊聊。这次和文昌社区的合作,更是一次好的机会。
“甬城足迹”,希望让历史留存
“其实,我们只是做了很小的事情,但老人们的热情让我们非常感动。”张康乐说,他还记得那次去王老先生家,老人因为早年腿部受伤,行动不便,平时很少走动。可是他们要离开时,老人却坚持从座位上站起来亲自送到门口,还一直说“你们能来,我真的很高兴”。
目前,“时光故事”团队的计划,是每周去社区走访两次左右。“我们为此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叫‘甬城足迹’的微信公众号,希望能将老人们的故事、足迹,记录下来、留存下去。”张同学说。
对此,鼓楼街道副主任吴君表示,有了学生团队的支持,但社工的倾听工作也不会放下。在学生倾听、陪聊之后,社区也会组织回访。“如果获得居民的认可,街道还会在其他社区中逐步推广。”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