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6-6-15 09:06:08

“爱心捐赠点”莫成“道德陷阱”



  汪昌莲

  本是毕业生捐赠出来的闲置物品,不想这几天在“爱心捐赠点”接连发生学生们捐赠的衣物被居民哄抢,有的人甚至当场试换,现场一片狼藉,有些人被制止后才离开。12日,河北工程大学的学生将“哄抢”的过程拍摄成视频发布到网上,引来众多关注。

  6月13日《北京青年报》

  高校设置“爱心捐赠点”,是一次公益慈善活动,岂料,学生的捐物,遭到一些居民哄抢,从表面上看,慈善被亵渎,爱心被践踏。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哄抢捐物的只是一些大爷大妈,多数市民对“爱心捐赠点”表示了敬畏。可见,高校只因“爱心捐赠点”遭哄抢闹心,而不为学生爱心捐助所感动,不为多数市民敬畏“爱心捐赠点”所心动,显然是一种偏执的矫情。

  事实上,高校在校外设置“爱心捐赠点”,从小处讲,是一次诚信和人性的实验;从大处讲,则是当今社会公共道德环境的一个缩影。因此,在这场公益慈善活动中,有少数居民贪图蝇头小利,哄抢捐物;而更多的市民理性对待“爱心捐赠点”,均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也是社会公共道德环境的真实反映。相反,如果这场公益慈善活动太成功了,捐物无人哄抢,却反而显得不真实,存在炒作的嫌疑。特别是,高校过度纠结于捐物被哄抢,让人们不得不质疑其举办公益慈善活动的动机。

  更何况,捐物遭哄抢,也是事出有因。试想,在当今法治社会,捐物放在室内,是断然不会出现哄抢现象的。但高校在校外设置“爱心捐赠点”,可能会给一些居民造成错觉,认为这些捐物,原本就是发放给市民的;正因为如此,受“多多益善”思想支配,有的居民拱抢捐物,也是可以理解的。换言之,高校在校外设置“爱心捐赠点”,实际上给一些居民造成了误导,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掉进了“道德陷阱”。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居然道德失范,借公益慈善活动“浑水摸鱼”,但这正好还原了社会和生活的本真。

  因此,对于捐物遭哄抢,高校大可不必纠结不已,媒体不必过度关注,人们也不必过度解读。相反,高校应从中吸取教训。行善事,献爱心,固然值得推崇,但要注重方式和方法,追求简单,简化过程;特别是,不要在校外设置“爱心捐赠点”,以免一场校园内部的公益慈善活动,成为测试公众诚信和人性的“道德陷阱”,引发“捐物遭哄抢”之类的公共道德事件,人为地放大公民素质硬伤。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心捐赠点”莫成“道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