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104岁老人离世后捐出毕生积蓄 一生勤俭持家
周奶奶一生节俭,没有多少积蓄。图为领取生活困难补助费的记录本。记者高远摄
女儿帮母亲实现生前所愿
宁波公益网讯:打开门,这是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泛黄的石灰墙壁上挂着几幅年画,隐约透露出房龄。屋里摆设很简单,一张桌子,一个柜子,一台冰箱,以及一张被收起来的棕板床,暗示这里已经没人住了。
为什么要来这里?因为在这套再普通不过的房子里,曾经住着一位104岁的老人。她说,死后要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捐给社区的老人或者是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今年1月份,老人离世。上个月月底,处理完母亲的身后事,老人的女儿揣着母亲毕生积蓄27000元来到了东柳坊社区居委会,为母亲实现生前所愿。
女儿回忆母亲一生勤俭持家
这位104岁的老人名叫周阿翠。老人生前在东柳坊住了20多年。为记者开门的就是帮老人实现愿望,把钱捐给社区的九女儿童爱娣。
走进老母亲生前所住的房子,童爱娣第一件事就是到卧室看一看母亲的遗像,没一会儿,眼圈就红了。她一边打量着房子,一边说:“妈妈去世的时候已经104岁了,应该是没什么遗憾的,但是真舍不得,很想她。”
“我妈妈平时早上三点就起床了。起床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念经,然后在阳台上踏步,要踏一千下,然后摆手臂,也是一千下。所以,母亲身体很好,从来没有住过院,医保卡从来没用过……”回忆的阀门一打开,童爱娣就关不住了。
“我母亲生前很勤俭节约。”童爱娣说,因为家里有10个兄弟姐妹,加上母亲一直都是家庭主妇,从来没有工作过,小时候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1972年,父亲去世了。当时,母亲每个月只有25块钱的补贴。每一分钱都要计划着用。”
童爱娣说,母亲最见不得人浪费,“只要天还有一点亮光,她就不开灯。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一个月只用两度电。哪怕是她最疼爱的孙子、重孙,只要被她见到浪费了一粒米、一点菜,她都要骂的。”老人的勤俭堪称典范,也许,这就是中国母亲历来的传统,中国母亲伟大之处吧。
邻居回忆邻里之间都愿意帮助老人
就在记者走进老人家不久,门口出现一位大伯的身影。他警惕地往屋子里看了看,看到老人的女儿在,放心地打算转身离开。
“这幢楼的人都很友善,平时都在帮衬我妈妈。喏,那位师傅平时就经常帮忙。”见大伯要离开,童爱娣赶紧招呼他留下。
在100岁以前,周阿翠老人都是一个人住,生活完全自理。100岁以后,子女们为老人找了一个住家保姆,负责老人的起居饮食。虽然几个还留在宁波的子女,轮流每天都会来看望母亲,但毕竟只有几个小时,其他很多时候还真得谢谢好心的邻居们。
大伯是住在3楼的邻居,姓魏,在东柳坊住了六七年。童爱娣说,母亲不喜欢待在家里,喜欢出门走走,到外面逛一下,虽然身子骨还行,但爬楼梯还是有些吃力。这时候,魏大伯总会搭把手,帮着扶一下。
“‘外婆’年纪大了,邻里之间照顾一下也是应该的,大家都愿意这么做。”魏大伯说,因为年龄的原因,大家都喊周阿翠为“外婆”。
“我妈妈人缘真的很好。她在世的时候,很多邻居就算搬走了,还是会特意买点东西回来看看她。”童爱娣说,真的很感谢这些好心的邻居们。
正因为好心邻居平时无微不至的关怀,老人在聊起自己身后事的时候说:“社区跟邻居对我这么好,你们就把我的积蓄全部拿去给社区,让他们给需要的人用。”
就这样,今年2月27日,在帮母亲料理完身后事,童爱娣就揣着母亲留下的27000元去了东柳坊社区居委会。
社工回忆聊天时老人喜欢握着你的手
在社工毛美霞的记忆中,周阿翠是一位开朗的老人,精神很好,思路很清晰,除了视力与听力不太好,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是已经上了一百岁的老人。
毛美霞记得,2016年,社区有一个免费安装价值两万元的助听器的名额,还可以包车接送。大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周阿翠这位百岁老人,马上跟其女儿童爱娣联系。没想到,老人得知这个消息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她说:“我这么大年纪,用了浪费,留着给年轻人用吧。”最终,老人还是没有用这个免费的名额。
在东柳坊社区工作的四五年时间里,毛美霞每个月至少要去看望老人一次。她说,老人喜欢笑,只要有人看她就很高兴;老人喜欢跟人聊天,聊她以前的事,而且聊天的时候喜欢握着对方的手,用一只手轻抚手背,就跟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
收到这笔钱后,社区主任俞乐萍马上联系捐赠事宜。最终,这笔钱通过区慈善总会进行了定向捐赠。记者了解到,这笔捐助以周阿翠老人的名字设立冠名基金,用于助老助残。
来源:现代金报(记者吴依滢摄影记者高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