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09-10-15 23:17:34

鲁冠球:万向创造的财富最后回馈社会

黄 丹 叶恒珊    国庆前夕,鲁冠球又获一项殊荣: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

  这是名至实归的。鲁冠球掌门的万向集团,不仅在全国民营企业中一路领跑,而且在公益慈善事业上也走在前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万向就开始捐资办学。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万向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的投入已超过了1.6亿元,受惠群众遍及浙江54个县(市)和四川、陕西、甘肃、重庆等4个省(市)。

  新闻媒体对万向的报道数以千计,但万向对公益慈善事业一直低调,婉拒了众多记者对这方面的采访。对各类“慈善榜”公布的数字,万向从不评论,有关的评比万向也不参加。万向曾向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捐款1540万元,向农业科技推广基金捐资2000万元,向彩虹计划捐款100万元……宣传部门要组织报道,都被万向婉言谢绝了。

  在萧山区宁围镇中心学校的校史上,记下了鲁冠球的第一笔捐资办学金:1984年,著名企业家鲁冠球个人捐资10万元,拉开了学校发展的序幕。

  1984年,因为承包企业效益突出,乡里奖励给鲁冠球11.2万元。在当时,这绝对是一笔巨款。不过,鲁冠球做了一个让许多人无法理解的举动:拿出10万元建学校,1.2万元买了国库券。学校建成当天,时任省长薛驹亲自剪彩,并题写了校名。

  1986年,得知淳安的一个村校因为筹款不到位,建了一半无奈停工了。鲁冠球又动员厂里员工,筹款6万元,完成了校舍的建设。

  这只是鲁冠球和他的企业捐资助学的开始。此后20多年间,万向集团投入1500多万元援建了浙江遂昌、苍南和重庆酉阳等西部山区14所中小学校。

  在鲁冠球看来,捐资办学是最好的扶贫和慈善途径。他坚信,知识能改变一个地区一个人的命运,他乐此不疲。

  鲁冠球办学还有一个特点,他不是建了一个“壳”(校舍)就完事,他还特别关心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他说,“如果做一个商业投资,失败了最多是钱没了;如果办学失败了,那就可能毁了一代人。”  

  万向慈善基金会秘书处,就在万向集团总部一楼,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办公室。

  但这里,却记录了万向每一笔善款的去处,为每一位受助对象建立了完整的个人档案。

  秘书处除了每天回复大量的来信,包括感谢信、求助信之外,每个月他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路上,实地走访受助者家庭,为各地的万向学校送助学金等等。每个星期,秘书处还要写一份详细汇报材料,向鲁冠球报告慈善工作情况。

    中国企业家的善举屡见不鲜,但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慈善之路呢?

  “有水平的人,先有目标再去做;我水平不高,只能一边做一边摸索。”鲁冠球说。
  
    但你如果仔细探寻万向的慈善发展脉络,实则异常明晰。

  从2000年开始,万向集团在杭州市、丽水地区开展“四个一百工程”,长期资助100名孤儿成长,100名特困生读书,100名残疾儿童生活,100名孤老养老。2006年,“四个一百”扩展到“四个一千”,受助人员遍及浙江54个县(市)。

  万向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告诉我们,这种捐助不是给一笔钱就完事,而是负责到底。例如对孤儿、残疾儿童,只要他能考上,将一直资助其到大学毕业,而且每年资助金额会有一个动态变化,小学生2000元/年,初中生2400元/年,高中生3400元/年,大学生5000元/年。

  如果一个受助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受助总额达到5万元;孤老则按1800元/年的标准进行资助直至养老送终。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有的企业要求资助对象必须“品学兼优”、“高考分数本科以上”等等,万向助学没有任何附带条件,也不求任何回报,“贫困”是唯一标准。

  “在确定具体资助对象时,我们也从实际出发,比如孤儿也并非一定要父母双亡。”秘书处同志举了个例子,比如淳安的一个小女孩,父亲去世了,母亲瘫痪在床,“我们赶到这户人家,发现小女孩不仅要照顾自己,每天回家还要照顾母亲,非常懂事。像这样的情况,我们也让她享受和‘孤儿’相同标准的资助。”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万向决定,提前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四个一万工程”(长期资助10000名孤儿成长,10000名特困生读书,10000名残疾儿童生活,10000名孤老养老),并率先在四川、甘肃、陕西和重庆四个灾区启动。

  秘书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四个一万”工程全面实施,万向在慈善工程中的支出每年将达到1亿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冠球:万向创造的财富最后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