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8-5-10 10:00:00

宁波是全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的一面旗帜


1996年,刘兆雪在猪圈改成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宁波公益网讯:改革开放40年,对大量新宁波人来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跟随自己一起来到第二故乡的孩子,上学更便利了。对于这一点,宁波晚报社退休记者龚国荣深有体会。1996年至今,他一直用镜头记录着宁波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发展历程。

  这位老报人感慨:我当摄影记者20多年,发表过上万张照片,其中最骄傲的当数《民工子女,到哪里读书?》这组照片。据了解,这组拍摄江波小学的照片,是媒体公开报道的全国第一所外来人员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

  近日,对着一整桌发黄的旧报纸、边角卷起的老照片,龚国荣向记者细细叙说这些同框照片背后的故事。

  12个孩子挤在猪圈改成的教室上课

  光线太暗了,他不得不重新买胶卷

  “1996年,我无意中听人说起,在胜丰村周家边有个来宁波打工的江西人办了所学校,收了10个破烂王的孩子在里面读书。”龚国荣说,记者的敏感性让他决定去看看。

  龚国荣说,去之前他心里很疑惑,他在做记者前他做过多年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对光线很敏感。根据对方描述,这所学校所处的位置只有一处废弃的简易仓库,后来还租给养猪专业户做猪圈。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办学校呢?

  时隔20年,龚国荣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1996年5月1日,我穿过长满野草的小路,终于在铁路边找到了江波小学。这是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破房子,低矮潮湿,异味刺鼻,墙壁黑乎乎的,唯一的光源来自屋顶一个大约只有2张A4纸大小的天窗。两年前,这里还是养猪的猪圈。”龚国荣说,他当时含着泪按下相机的快门:黑板是水泥抹起来的,刷了点不均匀的黑色油漆;3张课桌是用残破的木板钉成的,椅子凳子吱吱作响;小小的房间里挤着12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年龄不同,高矮不一,个子不高的小男孩索性跪在破旧的竹椅上听课;墙角还有3个孩子来“蹭课”,身上脏兮兮的,眼神却异常清澈……

  唯一的教师是刘兆雪,也是学校的“校长”。他曾经在江西做过老师,因为老家学校合并,就加入了来宁波收破烂的老乡的队伍中。

  “来宁波捡破烂,收入比在老家好,但小孩没地方读书,老乡的孩子也没地方读。老乡们再三恳请我教教孩子,让孩子认几个字。我就租了这个破房子给大家上课,刚办了一个月。”刘兆雪对前去采访的龚国荣说,虽然条件简陋,雨天教室里水汪汪,但有书读总比没书读好。孩子们也知道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开学一个多月来,从没有人迟到、早退,每天上课时,墙角总还围着几个更小的孩子在旁听。

  龚国荣说,回到报社后,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破败的教室、朗朗的书声、孩子清澈的眼神,在他脑海里反复播映。

  “当时相机用的是胶卷,照片冲洗出来后,画质不太好,教室里的光线实在太暗了。我想,一定要报道好这件事。这可能关系到宁波乃至全国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龚国荣说,于是他特地去买了进口高感光度胶卷,再次来到江波小学。

  《宁波晚报》头版照片震撼很多人

  全国媒体跟进报道

  1996年5月3日,《宁波晚报》在头版以加编者按的形式刊登了《我要读书——甬城出现一家外来民工自办学校》图片报道。

  “我发表了上万张照片,但这一天的报纸、这一组照片我会一辈子珍藏。”龚国荣说,这篇报道震撼了很多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宁波一位私营企业家当即表示,若宁波有关方面不反对,他愿负担全部费用为这些孩子办个希望班;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看了报道后,牵着孩子前去报名;很多宁波市民自发给孩子们送去课本、书包、桌椅……

  然而,学校当时也面临着被关停的风险——因为这所学校没办任何手续,也不具备办学条件,属于非法办学。

  “孩子寄放在老家亲戚处不放心,在宁波上小学又缴不起费用。”学生家长刘文银恳切地说,“这个学校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真心希望能坚持办下去。”

  “外来工孩子读书难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需要引起政府部门关注并加以解决。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又把这篇报道投给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希望借助中央媒体的力量。”1996年5月28日,当时的《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以《民工子女,到哪里读书?》为题在头版刊登了这组图片。

  很快,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跟进,给予江波小学充分的报道和支持。省内,《钱江晚报》率先派出采访组,详尽采访了江波小学,并在头版刊登了《别忘了这些渴望读书的孩子》图片专题。当年8月,《粤港信息报》刊出《民工孩子该到哪里上学》的图文报道……

  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图片网络中心原主任张蔚飞撰文说,江波小学是全国第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难问题在当时是牵涉到政府施政理念、弱势群体利益保护、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的一个全国性热点问题,各地媒体都在寻找报道的突破口。没想到这层窗户纸被龚国荣从宁波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捅开。因此,刊登后便一石激起千重浪,全国数十家媒体跟进,很快形成一股强大的舆情。

  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引起宁波政府部门的重视,陆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


2002年9月,江波小学并入宁波市翠柏小学,刘兆雪在明亮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江波小学并入翠柏小学

  孩子们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

  “这是2002年9月拍的,江波小学的孩子们盼来了春天。”龚国荣指着照片说,教室明亮宽敞,20多个孩子捧着崭新的语文课本坐在课桌前,跟着刘兆雪老师朗诵课本。

  2002年9月1日,宁波教育部门决定,将江波小学并入宁波市翠柏小学,成为翠柏小学的外来民工子弟班。64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学期只需交350元书本费。刘兆雪感激之余,邀请龚国荣再给孩子们拍照,记录“此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随着新政的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从最初的非法到合法,孩子们从蜗居在破烂的教室到走进规划整齐的校舍,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宁波本地居民的孩子一起,携手迈进当地最好的学校。

  在1996年之后的6年时间里,专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遍布宁波各地,总数达到47家之多,在校学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万人。宁波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合法性问题等方面推出了很多新政策、新举措,也因此成为全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的一面旗帜。

  以江波小学所在的海曙区为例,到2004年8月,海曙区粮丰、黄家湾、望春三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告别简陋的教室,搬迁到崭新的南苑小学、信谊小学和望春小学,涉及308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至此,海曙区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都有了标准化校园。

  27万名外来工子女在甬接受义务教育

  同框主角的命运发生巨变

  根据宁波市教育局今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99所,在校学生28.6万名;小学440所,在校学生47.8万名。全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7.32万人,其中在义务段公办学校就读的有22.61万人,公办学校接纳比例82.76%。

  1996年拍摄的照片中,12个孩子在破败的房子里艰难求学。当时,他们的父母只希望他们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后来,学校并入翠柏小学,这12个孩子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写。在1996年拍摄的老照片中,左起的第二个女孩刘金娟,已经从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毕业;第四个跪在竹椅上听课的男孩刘武明,已经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

  刘兆雪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变。江波小学并入翠柏小学,刘兆雪在执教一段时间后,到宁波另一家学校学习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2007年下半年,刘兆雪受嵊州市邀请,担任嵊州市育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校长,学校特地为他租了近百平方米的公寓作为住所……

  2016年,刘兆雪凌晨从嵊州开着私家车赶到宁波,参加龚国荣的摄影展。站在1996年拍摄的那组老照片前,他一遍遍向参观者讲述背后的故事,讲述自己和孩子们的命运如何被改写。

  现在,刘兆雪在温岭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当校长,学校里有800多名孩子,每天有朗朗书声陪伴。

  “每每看到那一沓离校学生的来信和家长的感谢信,我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感到清贫的日子过得那么充实和有意义。”刘兆雪深情地说,多年来,他一直珍藏着1996年5月3日的《宁波晚报》,珍藏着龚国荣拍摄的这组照片。

  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 王颖 图片由龚国荣提供

  原标题:宁波是全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的一面旗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波是全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