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老人在贵州大山里造了蓄水池 孩子们再不用提水喝了
从此孩子们在学校里就能用上自来水了。龚国荣摄
宁波公益网讯:六一节前,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学校教学楼旁新砌水房的一排水龙头流出了汩汩清水,孩子们再也不用去山脚下提水了。
清水是从山上全新的蓄水池里引流下来的。为孩子们建起蓄水池的,是一位远在宁波的老先生,他姓龚,今年快80岁了。
山里学校告别提水喝的日子
翠里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坐落在半山腰的寄宿制学校,有大约400名不同民族的师生。原先这里不通自来水,师生们要用水,只能提着水桶到山脚下的翠里村去打水。翠里村离学校有1公里左右,加之又是山路,孩子们取水一来一回,起码要走上半个钟头,碰到刮风下雨,路更是难走。
宁波的龚先生是怎么和这些山里孩子结缘的呢?这得从4年前说起。当时,《东南商报》发起为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加榜乡的孩子捐建一座桥的活动(这座桥建成后被当地命名为“宁波桥”),龚先生就捐了款。此后,他一直关注着贵州的孩子们。去年底,他听说从江县翠里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喝水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时,就找到记者,打听怎样才能帮孩子们解决困难。
翠里乡中心小学校长潘祥献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地方整体水质不错,但学校位于半山腰,属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因此用水十分困难。要让孩子们用上自来水,得在山上建一个蓄水池,从更高的山上引水入池,再通过灌渠把水送到学校,而建造这样一套设施,需要15万元左右的费用。对此,龚先生一口答应:“为孩子们修水池的钱,我来解决!”
今年早些时候,龚先生向翠里乡财政所汇去了爱心款。蓄水池工程即将完工时,爱心款还有结余。学校方面又跟龚先生商量,用这些钱为孩子们办一个图书室,添置一些食堂设施,如长条桌椅等,因为孩子们原来都是蹲在地上吃饭的。龚先生欣然同意。
老人还要向坚守大山的老师们表示敬意
前些天,所有工程都快完工了,龚先生决定和老伴一起去贵州山里走走,看看自己还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龚先生夫妇的到来,受到翠里乡中心小学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走进孩子们的宿舍,虽然生活设施十分简陋,但地上的鞋摆放得整整齐齐,牙膏牙刷放在杯子中央,筷子放在碗中央,整齐划一。而孩子们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都会彬彬有礼地问候一句“你好!”龚先生说,孩子们的有礼貌、守纪律,出乎他的意料。
孩子们教育得好,归功于乡村教师的坚守。潘校长说,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员工27人,和孩子们同吃同住。虽说这两年乡村教师的待遇有所改善,但和城里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按照当地惯例,学校会把住宿条件好一些的房子先给孩子们住,老师自然只能住破旧一些的房子,但老师们都觉得这不算什么。一切为了孩子,这也是他们在这里坚守的使命。
临走前,龚先生表示再拿出5万元,留给这里的老师:“你们能留在这里安心教书,很不容易。我也要为你们的坚守和付出,表示我的敬意!”
在采访中,龚先生对记者提了一个请求:不要在报道中出现自己和老伴的名字。他反复说,他已经快80岁了,只想为大山里的孩子们真真切切做些事情。
这是一对十分简朴和低调的老夫妻。他们有些积蓄,但平日省吃俭用,不愿浪费一分钱。该用用,该省省,是老两口的原则。听说别人有困难,二老总是慷慨解囊,从不图回报。对此,老人的子女也很理解和支持:老人家所做的事,是贵重的精神财富。
来源:宁波晚报记者范洪
原标题:这是一份来自宁波的六一礼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