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普通北京人的慈善
社会名流们任何与慈善或真或假沾边的举动,都会引来媒体热烈地回应,众生喧嚣地关注,不管这些名流们是在捐真金白银,还是只是在忽悠。但喧嚣过后,对于大多数普通公众而言,只不过是在观看一出又一出现实版的,充满阴谋和动机论的豪门大戏,与善的启蒙,爱的教育之类无关。柴米油盐的普通人很少会成为媒体的主角,他们的慈善也只能在默默无闻中化作历史的尘埃,谁会去留意那些年复一年的捐赠微薄的数额,做着平凡好事的普通人?尽管我们一直在忽视,或者从未去专门关注过他们的存在,但谁都不能否定,普通人群中蕴藏着丰厚的慈善资源。
普通人的慈善行为也需要关注。也许从这些行善的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作为普通人的大多数,才能反观自己,得出某些答案。
参照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轨迹,可以清晰的看出,少数富人的善举并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普通的平民才是慈善事业的最基本元素和最强大动力,是国家慈善的源泉。
为此,中国的学界早就有注意开发平民慈善市场的呼声,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几年前就提出,应转变“慈善是富人的专利”的观念,树立“人人可慈善”的理念。
王振耀提出,要认识平民慈善的价值;要建立平民慈善机制、捐赠服务程序和标准,让民众觉得参与慈善事业是光荣的。
全民慈善是中国慈善行业未来的热点,如何传播“全民慈善”理念、开发公益项目挖掘“全民慈善”市场、争取平民善款是慈善基金会等将是众多非营利组织此后几年以至几十年的工作重点。
唯有“全民慈善”,中国慈善才有未来。
(■ 本报记者 徐 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