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09-12-2 11:18:13

做企业为什么?中国企业公民寻根记

■ 本报记者 徐 辉      
    看看11月26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2009第五届中国企业公民论坛暨优秀企业公民颁奖盛典”(下称第五届中国企业公民年会)现场,就知道企业家们对“优秀企业公民”的头衔有多在意了。

    跨国公司的行业巨头,IBM、英特尔、松下、日立的相关负责人来了;国有企业的大鳄,中国建设银行、一汽集团的相关负责人来了;腾讯、联想、民生银行的高管们也来了……总计约500多名西装革履,骄傲的企业领袖和相关负责人在这天抛开了其他事务,出现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在中国,企业公民的发展态势一片大好,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这样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式仍然听得到,但是,记者也注意到,反思、人性化的话语、理性的探讨已经成了本次论坛的主旋律。“企业公民”的概念在中国走到了今天,企业家们早已经走过了幼年期,到了叛逆和善于思考的青春期。

宽 容

    刘京,这个已在企业公民领域浸润多年的企业公民理念的推动者和践行者,用一贯地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对业内现象深邃的洞察力,在论坛上开篇就提出了“问题”。而“问题”的聚焦点是在两位企业家身上:曹德旺的拟定股捐和陈发树价值83亿股权的捐赠。

    刘京认为,不管是曹德旺还是陈发树,这份慈善热情是全社会都应该秉承的一种积极的态度,需要对慈善事业有更宽容的心态,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也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陈发树和曹德旺的捐赠精神表示了肯定和赞扬,认为“他们以大手笔的捐赠彰显着企业界的公民精神”。对于媒体和公众对这两位企业家的“动机论”的质疑表示了不解,并认为这种质疑是中国企业公民事业发展的阻力。

    企业家的捐赠精神值得鼓励,围绕着这两位企业家捐赠所产生的是是非非,需要我们的反思。尽管在财政部、民政部等相关部委的推动下,已经下发了可以变更股权的规定,但是对变更过程中的税务等相关细节问题并没有提出相应方案。其实,“股捐”远不是新话题,更不是个新问题。翻翻过去几年的资料,就可以看到多个类似的案例。

    2005年,牛根生成立“老牛基金会”,将老牛家族所持股份悉数捐出;2006年,杨澜夫妇“只在乎是否快乐”地捐出阳光媒体投资51%的权益。相似的案例一再发生,每一起案例的发生,都伴随着质疑声,但相应的可操作的法规一直没有出现。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该去“质疑”企业家们的捐赠行为,追问他们的捐赠动机,还是应该去“反思”我们的公益制度?去反思公益制度的缺漏?相应规则的缺失?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举善事而因制度不明、监管不利而致清白难辨,这是全社会的悲哀。就算是企业在作秀,如果秀在了法律的框架内,我们也要喝彩。我们需要反思,如果有足够透明的规则,“股捐”算不算捐,怎么捐,如何捐,就不会成为社会质疑之所在;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企业家出了问题,而是相关公益法规的出台怎么就如此缓慢。

寻 根

    腾讯公司的灵魂人物之一陈一丹让整个论坛的人屏住呼吸,听他侃侃而谈。陈一丹的发言时间不算短,但到现在为止我也不是很确定,他到底有没有带演讲稿。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他在发言时,一直站在主席台的一侧,腰板笔直,看着台下听众,时而微笑,并没有低头看演讲稿。

    可以确定的是,陈一丹和与会者分享的话题,他已经思考很久了,并且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陈一丹演讲的主题是“做企业为什么”。虽然到演讲最后,他也没有给在座者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他自己也没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但是当陈一丹将“做企业为什么”转换为“做人为什么”的概念时,我明白了,他其实是在“寻根”,寻找企业为什么要成为“企业公民”的根。他是想让大家明白,这个根固然在西方可以寻找的到,在东方,在老祖宗那里也会找到答案。

    企业里的人,按照企业的组织架构的分工体现着企业的种种表现,企业就有了人格化的特征。而“企业公民”的说法,就是将把企业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与社会基本价值整合起来的对企业行为方式的一种人格化的说法。所以陈一丹认为明白了做人是为了什么,也就明白了做企业为了什么。

    就西方理论而言,关于“做人为什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这样说的,人类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我还记得在学校时看到的这五类以金字塔的形状排列出来。按马斯洛理论,人类活着为了以上五种需求。

    东方的理论博大精深,中国古代长期的主流文化中,把追求德的提升、追求理想的人格作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标,而不是追求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增加。中国的管仲从治理国家的角度也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做人有一些追求,有一些理想,有一些道德底线,是否做人会比较让自己快乐些,也让别人认同些。”陈一丹自问自答。

    回到企业的角度,人格化的企业也必然有道德的追求。按需求层次理论,从企业生存、安全、发展壮大、企业形象的树立、到逐步建立起企业的影响力和认授性,到最终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梦想,达到企业最大价值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说起来高深,其实对企业来说就是做对得起良心的事:各个生产链条的企业恪守其职,生产牛奶的就生产好牛奶,提供服务的就好好的服务。“做企业为什么?”我想答案应该也是:做企业有一些追求,有一些理想,有一些道德底线。

    陈一丹应该会同意我的答案吧。

创 新

    不管是做人为什么,还是做企业为什么,总需要一些行为来体现个人或者是企业所坚持或者追求的价值。

    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两位企业家的捐赠行为,就彰显着企业家个人和企业的追求。对于有着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公司而言,捐赠与否,社会公众无可厚非;但在中国,虽然公众有质疑捐赠者动机的习惯,但是,捐赠在公众看来,是公司的一种基本责任,换句话说,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去年地震期间的“铁公鸡”排行榜已经可见一斑。

    刘京认为,一个良好的中国企业公民的案例,应该是:单一的捐赠→公益项目的执行→商业价值体系建设。简单而言,做一个优良的企业公民,远不能停留在捐赠的层次,而是要追求创新。

    还是回到腾讯的案例吧,腾讯一直在通过互联网的运营经验,利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传播优势,让公益和民众互动起来,让广大网民成为公益主角,追求公益项目的创新,创造出“人人可公益,民众齐参与”的公益2.0模式。

    今年6月份,腾讯启动“月捐计划”,网友通过腾讯旗下的产品——财付通的在线支付可每月向指定的公益组织捐赠10元钱,从而使公益捐赠成为一个常态性、日常性的行为。开通这几个月来已有超过5.5万人,每月给指定的公益慈善机构捐赠10元钱。

    这是腾讯公益网今年最大的突破:建立了在常态下,即没有重大灾难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网络的影响力来让广大网友为代表的民众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的机制。经过2年的发展,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利用网络的影响力助力公益方面,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公益运营特色和能力。后续,腾讯将会继续通过网络的技术和网络的影响力,开发出一些网友喜闻乐见的公益产品,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公益活动。

    创新,也是个老命题,但却是个永远不会过时的真命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企业为什么?中国企业公民寻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