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民在中国这五年刘京认为:社会责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时尚潮流
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中,到底怎样去做一个企业公民?企业公民在我国目前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政界和商界精英在11月26日上海国际中心纷纷畅所欲言、献计献策。蒋正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坚守诚实信用原则、树立财富新观念
2008年,国家大事大难面前,广大企业和企业家充分表现了“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充分展现了“企业公民”的国家为重和以人为本的高风亮节。
去年底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华尔街的个别金融寡头没有社会责任、道德和诚信缺失造成的。除了金融行业,其他领域也存在大量诚信缺失的现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土壤造就了一批比肩世界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引来了世界级的企业在这块土壤里扎根成长、开花结果。“中国制造和服务”遍布全球,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甚至被“中国制造”所垄断。但大多情况下,消费者只知道“中国制造和服务”的低廉价格,而没有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责任。
一方面是我们的企业不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宣导,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没有在“诚信和责任产品”、“诚信和责任服务”上下功夫,造成了消费者因价格低廉接受了“中国制造和服务”,而又从文化理念和质量服务上排斥“中国制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企业公民理念,坚守诚实信用原则、树立财富新观念,为金融危机下的企业道德重建作出努力,让我们“责任诚信的产品和服务”,健康而自豪地走向世界。
我们必须大力推广企业公民理念,坚守诚实信用原则、树立财富新观念,为金融危机下的企业道德重建作出努力,让我们“责任诚信的产品和服务”,健康而自豪地走向世界。
五年来,我国的“企业公民运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企业公民委员会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推广工作;我们的媒体也做了很多很好的宣传报道;历年受到表彰的企业和企业家更是以榜样的力量,促进了中国企业公民事业的发展。在目前这样的大环境下,要使社会责任、诚实信用成为全体企业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尤其是政府的重视,包括媒体、社会组织等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行动,才能使之不断推进。刘京 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
社会责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时尚潮流
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企业公民这一历史性事业又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重点凸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外力推动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大国崛起之后,必然进入的是责任时代。而今,在中国,社会责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时尚潮流,发布企业公民报告逐渐成为国际主流的今天,社会责任的营销潮流也在不断涌现,甚至,社会责任投资也被经济界誉为“在中国有巨大潜力”。尤其是随着金融产品不断革新,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已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的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能产生实际效益,包括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品牌定位得到巩固,企业形象和影响力得到提升,企业经营成本反而降低等,国内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基金也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和认可,步入新的阶段。
有关企业公民服务体系的产业的链条,也在这一年中,得到了凸显。企业公民标准方面的研究与制订、关于企业公民建设方面行业协会的进一步推动,企业公民报告的研究、编辑、发布,甚至对企业公民报告自身的权威认证等,都从一定意义上对企业公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服务。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华诞,中国企业走过了两个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企业凤凰涅槃的三十年,也是浴火重生的中国企业走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三十年。
对于很多中国本土的企业和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来说,做什么样的社会公民,也存在一个两难的选择。很显然,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必然要受到世俗价值取向的制约,然而,漠视企业所处的客观生存环境,一味要求企业以理想的道德节操去约束自我、献礼社会,又是不公平的。基于本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认识程度,企业公民事业在起步之初,企业考虑的更多是捐赠,算是一种狭义上的慈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对品牌的认同感;后来从单一的捐赠发展到公益项目的执行层面,开始和社会组织合作,也就是理性的捐赠部分;第三重境界,就是整个企业的商业价值体系(供应链)建设。只有满足了上述三重标准,才能去考虑企业公民的建立,这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没有公开的标准。
对于相对有着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公司而言,在捐赠面前社会公众本无可厚非;但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捐赠这一基本责任,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一定还是公众所认识的责任底线标准,这种文化的差异尽管争论了很长时间,就目前而言,依然不容忽视。简单的来说,一个良好版中国企业公民的案例,应该是:单一的捐赠→公益项目的执行→商业价值体系建设。陈一丹,腾讯公司创始人之一、首席行政官、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
企业可以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文化精神
中西方关于“做人为什么”的解释,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相互适用和相互参考的,而且东西方各自都用其他的理论来补充。西方的马斯洛递进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中国的管仲从治理国家的角度也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有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西方也有《圣经》对人生的指引。
都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西方主导的应该是一种科学的精神,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一步一步地向前迈。东方主导的应该是一种人文的精神,精神的需求的更加明显、突出,摆在了一个很特定的重要位置。因此我们问自己,我们做人是为了什么?
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回答都是不同的。个人认为,做人有一些追求,有一些理想,有一些道德底线,是否做人会比较让自己快乐些,也让别人认同些。
在这个思路下,可以人格化的企业,是否也是可以从类似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按需求层次理论,从企业生存、安全、发展壮大、企业形象的树立、到逐步建立起企业的影响力和认授性,到最终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梦想,达到持续企业最大价值的自我实现的境界。这种以追求利润作为企业驱动力的说法,是现实的,也是符合科学规律性的。
那企业是否可以象人一样,也有人文的精神,有企业自己的文化精神?
个人认为企业完全可以有企业道德的追求,有企业的理想人格追求,而且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在做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企业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企业在走向自我实现的有个较长的过程,当然有很多企业,就象人一样,有相当比例是走不到那一步已经倒闭了,但不论过程长短,这个过程都是企业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对社会,尤其是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环境都是有作用和影响的。
这个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在企业道德的规范下,在企业人格的要求下,企业让自身的经营活动对社会都是无害的,不是反作用力,而是对社会有利的、有正面作用的,这样,许许多多企业的不同经营过程叠加在一起,就成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进程。说起来,做的也是企业要做的平常事情,如企业守法经营,生产牛奶的就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牛奶,生产皮鞋的就为人类提供合适的皮鞋,生产、流通、服务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有一些道德规范,有一些道德底线,这样以来,企业存在就对整个社会和人类进步都显得有些意义,哪怕是一个小小推动作用力。另一方面,企业其实在走向自我实现时,企业的道德追求和理想追求,也时刻影响着它前进的轨迹。有更高企业道德追求的,自然他的客户、合作伙伴、包括内部的员工、股东等都相处和谐些,尊重或爱护这个企业多一些,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都会是和谐一些,企业自身要求也会严格一些,每天不断进步和体验,也在享受着企业的“君子三乐”。武高汉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
不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将自己毁灭自己
无数事实表明,人类社会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再不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将自己毁灭自己。发展低碳经济是责任所在,胡锦涛主席最近再次向国际社会公开承诺:中国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此之前,党的17大报告,把节能、环保确定为国策,提出了生态文明,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崭新的理念。要求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家庭。
单位包括政府,包括经营者,包括社团;家庭主要是指消费者,也就是说,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有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政府、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责无旁贷。
发展低碳经济,内涵丰富。第一是恒温经济,指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尽量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少;第二是“经济”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追求能耗的最少,减少能源的消耗,中国移动最近提出要在最近的若干年中,降低能源消耗20%;第三,安全经济,不仅仅是指人的生命安全,还包括健康的安全,资源的安全,环境的安全,甚至包括动物的安全和动物的健康,郭晶晶近日宣布不再吃鱼翅,只有中国人吃鱼翅,每年要宰掉6000万头鲨鱼,国际社会有关组织,指责中国正在灭绝鲨鱼;第四,可持续经济,在很多方面的循环利用,我们做的很不够,比如,每分钟人类社会将使用100万个塑料袋,而这些塑料袋被降解需要人类花费1000年的时间,塑料的发明被评价为20世纪最差的十大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构成了莫大的危害;第五,新能源经济,比如节能灯的使用。有专家统计中国13亿人,如果每个人更换一个节能灯,一年发出的电,相当于建一个三峡水电站发出的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