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亿万富翁捐房的“中国式慈善”
■ 本报记者 徐 辉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评选日前拉开帷幕,在众多候选人中,浙江人何小川的事迹非常特别。
何小川是浙江三门县挂帘村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千万资产,富而不忘本,他回到挂帘村,带动群众一起致富。
在中国,与何小川一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在富裕之后,不忘乡邻,带动周围人一起致富。
中国富人的传统慈善
近日,陕西神木县中鸡镇訾家河村82岁的亿万富翁訾贵林,给訾家河村每位村民免费建盖赠送新楼房的事迹,成为了报纸网络的头条。
对于受“安居才能乐业”的思想影响颇深的中国人而言,深知稳定的房产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所以訾贵林的这种赠房行善之举,网友们给予了很高的赞赏。
据网上的信息显示,訾贵林从事教育事业40多年,在1993年离休后开始从事煤矿的开发生意而集聚了财富,成为资产过亿的民营企业家。富而行善,訾贵林投资建设的訾家河新村是集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个村中的32户100余人,都被免费赠送了二层住宅楼房,所有楼房内都免费配备了彩电、冰箱、厨房全套灶具等生活用品。
本报记者没怎么费劲就在网上搜了不少“亿万富翁回乡行善”的消息:河北枣强县芍药村的亿万富翁王文忠,不仅回到村里当了村官,还捐出10万元,给村里打井安装自来水设备,并垫资60万元,修通了村里的路;另外一位湖北公安县新江村的亿万富翁胡崇理,在被选为村主任后,也是为家乡捐款捐物,修路建桥,仅仅在一年的时间内,就捐赠了200万元。据统计,累计捐赠的现金共计有500万元……
从这些能够搜到的信息里面,我们看到的是,在有钱之后,这些富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行善,回馈乡梓,报答社会,这种行善的方式值得社会的肯定和赞赏,只是这些富人们的这种慈善方式,尤其是訾贵林直接给受助群体真金白银的捐助方式,极具“中国传统慈善”的特色,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的富人们还没有走到现代慈善的行列。
先“发迹”再捐赠
中华民族是有爱心和慈善传统的民族,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扶贫济困的传统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但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遵循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在这种儒家的伦理体系下,不难看出,只有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或者是财富的追求,也就是最大化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后,才可以去“平天下”,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去帮助别人。
其实这种观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听到,比如,“等我有钱了,我就捐钱(帮助别人);我自己还过不好呢,怎么去帮助别人呢?”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很多人才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
訾贵林在还是个教书先生时是否就开始做“惠泽乡里”的事情,我们不得而知,从网络上的因为他的慈善行为而被屡屡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可以看出,就算是訾老在清贫时候就行善,他也未必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荣誉。
现代的慈善理念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普通人,并不需要在你“发迹”了,变成有钱人后,再去大笔的捐钱。整个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普通人的捐赠,只有当大多数的普通人行动起来,走入捐款的行列,才能支撑起整个社会慈善事业的大厦。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没有成为富人前的普通人的小额捐赠的意义也很重要。
对亿万富翁的“富而行善”的行为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要为那些奋斗在通往富翁路上就开始行善,或者是那些奋斗一生却未必能成为富翁的普通人的行善进行肯定和鼓励。
“捐钱物”才是慈善
上文所述的亿万富翁在走出家乡获得不菲财富后,用捐钱建房、修路,挖井、修桥的方式来行善回馈家乡。这些行为也的确是很重要的一种行善方式,媒体对于这种行为也给予了很多的笔墨进行报道,对他们的这种慈善行为表示了赞赏。
但慈善行为的体现并不是只有捐钱捐物这种方式。现代慈善鼓励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钱物”只是慈善的一种表现方式,行善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成为志愿者,为某个社会组织贡献时间、精力和智慧等都是慈善的表现。但是有数据显示,在中国,这种常态性的志愿者占的比例并不多。
对于什么是“慈善”,民政部原部长、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这是一种纵向关系;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这是一种横向的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同情心”是前提,如果没有“同情心”,所产生的行为就不是慈善。
与崔乃夫部长对“慈善”所诠释的意义一样,现代慈善的最终意义并不是你捐了多少钱,做了多少事情,而在于在做慈善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对于“真、善、美”等优良品德的坚持,对完善自己品行的追求和对所坚持美好的品质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目前中国有90%的人并不了解慈善事业的真正含义。”崔乃夫曾感叹。
帮“熟”不帮“生”
现代慈善也绝对无“远近亲疏”之分,也就是对于受助对象“平等”的态度。慈善行为会有特定的捐助区域和救助对象,但这种区域的划分和救助对象的确定不会受“地缘关系”、“亲缘关系”及与自己熟悉程度的影响,而是会在“普世”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对于有需求的受助对象,尽可能的做到一视同仁。
比如比尔·盖茨的慈善。比尔·盖茨基金会围绕着“健康”的理念,在有需要的国家,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但从上述亿万富翁捐赠的事迹中我们看到,捐钱行善的受助对象都是“乡邻”,这虽然也是一种慈善,但笔者更愿意称之为中国传统意义的慈善,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慈善。
记得在本世纪初,曾有机构做了一项跨越2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这项调查显示:当被问到“在路上遇到向自己求助的陌生人时如何做时”,选择“绕过去,不理睬”的人占了近一半的比例;而选择“给予帮助”的人占了百分之三十多。但在问到“如果您周围的同事、同乡、同学、朋友需要帮助.您是否会给他们帮助”时,回答“会给予帮助”的占了百分之八十多;回答“不会”的还不到百分之十。
可以看出,超过八成的人愿意对自己熟悉的人提供帮助,而只有近三成半的人愿意对不认识的人提供帮助,看来不仅仅是富翁,中国普通人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都脱离不了某种程度的“关系”的影响。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分析2009年上半年的中国的捐赠特征时,也有个很有趣的发现:捐赠者,尤其是小额的捐赠者,“更重视的是对身边困难人群的救助”。
中国毕竟是个“人情”社会,很多的社会组织愿意利用与富人的地缘关系来筹款,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也愿意利用与富人的这种关系让富人回乡投资或者捐款。这种中国特色的慈善方式,短时间内是不会改善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