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0-8-26 15:09:58

企业志愿者:新型志愿群体兴起

企业志愿者的参与应当从传统的低层次的参与,逐步转向全方位的参与。企业志愿者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体力的贡献,而应当转向包括体力与脑力的贡献。这是当下企业志愿者逐渐转型的一个标志,而这种模式能否延续或者作为一种可持续模式进行推广下去?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时常出现在社区、打工子弟学校、老人院等地方,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人做志愿活动时或身着带有统一企业LOGO的体恤,或打出带有企业LOGO的横幅。随着这类人群的增加,他们有了一个鲜明而响亮的名字:企业志愿者。

      企业志愿者,顾名思义是企业的员工在有组织、有纪律的情况下从事某项志愿活动。共青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曾松亭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企业员工志愿服务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志愿服务形式,它是志愿服务的新起点。



功利化色彩浓重

      截至到去年12月5日,中国已有2460多万人志愿者。其中,西部志愿者有5万多人,正在服务的大约有15000人。其他还包括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事等志愿者。此外,还有应急救援构成的志愿者,以非典、5·12大地震为例。而企业志愿者作为一支新兴的队伍,目前并没有完整的体系以及架构。在更多时候,人们把他们看成是企业宣传或者营销的“工具”。

      “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大潮下,很多企业希望把他们的社会责任观贯彻到员工身上,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社会形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团队管理建设,对凝聚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也给公众造成了一种‘印象’,企业组织员工做志愿服务是有目的性。”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原所长邓国胜接受记者时表示,他认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志愿者成了宣传企业的“工具”。

      “我们经常看到企业盲目跟风组织一批志愿者,去打工子弟学校送点书,到老人院打扫卫生,然后组织一帮媒体过去。‘作秀’的嫌疑很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起企业志愿者,很多人并不看好,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他补充道。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徐晓对此也表示了担忧,他认为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要避免行政化与功利化倾向,不能与企业经营行为混在一起。否则,不光对志愿服务是一种伤害,而且对企业公众形象更是一种损伤。

      企业在追求社会责任绩效的过程中,为了赢得短期效应,开始追逐一些短平快的社会责任项目,企业志愿服务就是其中一项,很多企业把企业志愿服务当成一种营销手段,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企业志愿服务在国内出现了同质化、单一化,功利化的色彩。

      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场面,真正想做志愿服务的企业找不到“渠道”,这一方面表现在企业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或者机会。“我们也想组织员工做一些事情,但又不想说起志愿服务,就去打工子弟学校,敬老院之类的,太雷同了。我们想做点独特的,有意义的。”安塞塔米尔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常态化、专业化、规模化

      曾松亭博士说,虽然目前随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性加大,企业志愿服务从数量上得到迅猛的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他指出,从整体来看,普遍开展员工志愿服务的企业总体比例并不是特别高,此外,更加明显的一点是,开展员工志愿者服务的企业以外企为主,中国本土的国营和民营企业的比例不高。

      企业志愿者作为一支新型的队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专家呼吁,企业应提供深度的志愿服务,而不仅仅停留在基础层面的志愿服务。

      业内一位专家表示,把企业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规模化是一种大的趋势。据了解,目前,惠普、拜尔、LG、中国移动等公司已成立了企业内部志愿者协会,开始走一条专业化的志愿道路。

      “我们正式成立是从10月份,协会现在发展很迅速,目前已经有300多人了,应该是目前比较大的企业志愿协会了。”惠普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公司内部也会有很多志愿活动,但现在把志愿服务活动变成了‘实体’了,意义完全不一样了。会拿出专门的人,专门的力量去管理这块。”

      企业志愿服务形成一定的规模否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呢?徐晓说,企业志愿者的精神层面以及专业化与组织化服务水平都需要提升。

      而CSR360全球的合作伙伴网络总监Flavia Kraus认为,企业志愿服务必须与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相吻合,充分运用员工的专长知识,设计专长的项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她举了一个例子,英国社会问题集中表现在失业率,重犯罪率高以及教育问题上,所以他们在设计或者选择项目时,会建议企业从这三个角度出发,然后利用各个企业的专长去设计符合自己“企业气质”的项目。



新型企业志愿服务模式

      在经济学上,有个“溢出效应”,指得是个别企业的行为对消费者或其他生产者所造成的“放大”的经济效果。而这一点,也在企业志愿者服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往往现实生活中,很多有愿望开展员工志愿服务的企业得不到有效的支持。企业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主要体现在资源配备不合理方面。

      由于企业不熟悉社会资源的分配情况,经常造成一种观望或者跟风的状态。而这些行为,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正面影响,反而出现负面效应。

      在灾区曾挂职江油的团市委副书记曾松亭提出了一套企业志愿模式,即企业、NGO、政府志愿服务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NGO在了解企业需求基础上,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事务,而政府在这其中主要起协调的作用,为企业和NGO“把关”。
   
      这套模式在灾区的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一直认为,这个模式成功并不是“空穴来风”。简单的套用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够寻求到与各利益主体资源配置相匹配,同时与三方价值观相吻合的具体合作方式是该企业志愿模式生效的基础。

      企业志愿者的参与应当从传统的低层次的参与,逐步转向全方位的参与。企业志愿者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体力的贡献,而应当转向包括体力与脑力的贡献。这是当下企业志愿者逐渐转型的一个标志,而这种模式能否延续或者作为一种可持续模式进行推广下去?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企业志愿服务无法评估?

      企业志愿者作为特殊的一群志愿者,无疑有别于其他群体,他们一方面要承载企业无形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确确实实的作一些事情,所以,更多时候造成了一种商业与公益的制衡。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企业组织员工从事公益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意味着要投入资源,包括时间、金钱。作为企业,肯定需要用有限的资源来做尽可能多的事儿,比如帮助更多的人,项目达到各种各样的效果,所以最终需要用指标进行量化、评估,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公益是不能量化的,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企业志愿服务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企业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评估也使的企业志愿项目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对很多企业来说,效益往往是最重要的,无论是经济投资还是社会投资,总要衡量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而志愿服务体系的“缺失”让企业志愿服务评估体系更是处于“短路”状态。

      “评价哪个企业志愿服务做的好,这似乎很难界定。因为这不是一个定量问题,而是一个定性问题。”邓国胜告诉记者说,“统计企业多少人参与志愿服务,服务了多少小时,这只是最基础的数字,很大程度上不能说明什么。”他认为,评价一家企业的志愿服务项目应该从广度和深度进行综合考量。一方面是一些基础的数字,包括参与人数,时间等,另一方面也要看贡献量,项目实际达到的效果等,而企业有无政策性鼓励也是很重要一个评价标准。

      北京富平学校沈东曙副校长对此认为,企业在志愿服务这块,制度性安排很重要。“比如企业有没有把企业志愿服务当作企业文化一部分,当作是企业内部很重要的一件事。这往往取决于管理层。如果一个企业CSR部门组织志愿活动,其他的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不支持,这明显不行。”

      他强调,受益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评价企业志愿服务最终的目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企业志愿者:新型志愿群体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