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莎莎支教介绍
1997年月3日,袁莎莎了解到:罗畈村一个叫吴茜的贫困女生,才9岁就辍学了。吴茜的不幸遭遇,深深刺痛了她的心。袁莎莎反复地给吴茜的家长做工作,要求她复学,但吴茜的家长始终不肯点头同意,直到她下定决心愿意每年资助吴茜400元的学杂费,吴茜的父母才同意让女儿复学。吴茜又回到了渴望已久的校园,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而袁莎莎舒了一口气,像完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 袁莎莎两个月的红安支教一晃就到了,要知道她是放弃了每月10天的化疗来坚持义务支教的。袁莎莎指导的孩子在“小学生第二届雏鹰杯绘画竞赛中”荣获全县一等奖,在庆祝建国50周年文艺汇演中荣获二等奖,她还被共青团湖北省委评为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两个月之后,袁莎莎结束了支教生活,即将返回大学校园。她教的贫困儿童依依不舍地赶来送别,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每人在山野里采摘了一束映山红,作为礼物献给他们敬爱的袁老师。红得似火,粉得似霞,姹紫嫣红,孩子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就像这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2000年7月,袁莎莎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打算再到红安县去支教。母亲袁翠兰得知女儿的这一决定后,坚决反对:“傻丫头,你可是一个癌症患者,贫困山区的医疗条件太差,你万一倒在讲台上,我该怎么活啊?”可袁莎莎却倔强地对母亲说道:“我的心时刻牵挂着红安老区的贫困孩子们,他们就是我的生命!” 袁莎莎很少顶撞母亲,但这一次,她为了那些孩子,竟然成了“不听话”的女儿。
袁莎莎不顾病痛,毅然到红安去支教,她还联合武汉探路者国际青年旅馆创建人张先冰,继续把“红火柴”公益活动发扬光大:组织实施“红火柴乡村困境儿童援助计划”。袁莎莎动员大学生志愿者奔走呼号,倡导社会各界有爱心的人士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款捐物,资助孩子们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和高中、大学的学业;计划设立一个红火柴奖,奖励那些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的人。 2001年5月,在大学生志愿者赴红安支教纪念日到来之际,袁莎莎和志愿者们一起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先期募集了1万元的善款和物资,送到红安七里坪镇贫困孩子的手中。辍学后又复学的吴茜被安排在优先资助的行列,她捧着崭新的书包和带着油墨香味的课外书籍,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2002年“六一”儿童节,袁莎莎和志愿者相约一起去看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她又一次将原本要用来做化疗的费用,拿出来给孩子们买了节日礼物。
2004年10月,为了给山区贫困的孩子筹集善款,袁莎莎凭借自己的美术特长,参加了武汉市首届创意市集。病床上、电灯下、休息中,她精心制作了一些很有创意的礼品,然后拿到网络集市上去卖。她可以在废弃的水桶上画静美的荷花,变废为宝;可以将旧家具雕龙刻凤,以旧变新。袁莎莎因此一下子接了60笔订单,成为接单最多的冠军,荣获创意市集明星奖。之后,袁莎莎将自己获得的奖金3000元钱,全部用以资助更多的贫困生。 一天,袁莎莎在课间教孩子们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朵纸红花传递在50个孩子们中间。随着鼓点落下,红花被递到14岁男孩秦楚波的手上。于是袁莎莎上前邀请他表演一个节目,秦楚波一脸微笑地望着老师,却久久不开口。袁莎莎鼓励他:“同学,别怕,你可以唱一首歌或是跳一支舞,再或者学几声小动物叫。”可秦楚波一下子涨红了脸,伸出手比划了几下。袁莎莎看不懂他的意思,便侧目问旁边的孩子,孩子一本正经地说道:“老师,他是一个聋哑儿,不会说话!”得知实情后,袁莎莎突然想为他做点什么。那天,她决定让聋哑儿秦楚波做她的“弟弟”,然后教他绘画和表演艺术,为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做铺垫。 2007年12月的一天,袁莎莎在电视上看到沈阳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他们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表演炉火纯青。当时袁莎莎激动不已,她想:如果“弟弟”秦楚波也能加入该团,参加他们的表演,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袁莎莎当即通过查号台,找到了沈阳残疾人艺术团的电话,向艺术团的领导推荐了“弟弟”秦楚波,求他们能给秦楚波一个机会!两天后对方有了回音,说可以参加面试。尽管成功几率只有50%,但袁莎莎还是决定亲自送“弟弟”去面试。
12月24日,袁莎莎带着秦楚波及其父母一行四人,登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这次出行的费用全部由袁莎莎承担,她不但拿出了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2800元钱,还从朋友那里借了1000多元钱。 经过几轮的测试,秦楚波幸运地被沈阳残疾人艺术团选上了,得知结果的袁莎莎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她将秦楚波搂在怀里,轻轻地说了句:“祝贺你。”
在沈阳待了两天,袁莎莎准备回汉了。临行前,袁莎莎见楚波的父母没给他准备充足的生活用品,就把身上所有的钱全部拿出来,给秦楚波买了衣服和鞋子等必需品。见沈阳的天气日渐寒冷,袁莎莎上火车前还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留给楚波。只穿着单衣的袁莎莎冻得瑟瑟发抖,俨然成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