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1-2-27 13:53:43

关注:生态比GDP更重要

 湿地,被科学家们形象的称为“地球之肾”。地球,我们的的生命之家,湿地虽然仅占6%,但是,它却滋养着人类20%已知物种的生命,从而为人类和其它动物提供了生命的巨大的物质和能源需要。联合国调查说明,一公顷湿地生态链创造的价值是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生态链的6倍,是农田生态链的160倍。

  湿地的定义是指适宜野生动植物生存、具有调节生态环境功能、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地带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滨海等自然湿地,以及用于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或重点野生植物原生分布的人工湿地。

  据国家有关部门最新调查结果表明:1,新疆湿地由280万公顷锐减到2010年的148万公顷;2,有“黄河蓄水池”美称的黄河玛曲地段,自1990年以来湿地损失45%;3,滨海湿地由原来的219万公顷锐减过半;4,三江平原湿地减少13675平方公里,占地面积比例从原来的53%锐减到16%!   就连作为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6万公顷湿地,目前仅存11.35万公顷;因水资源匮乏,逐年继续萎缩退化。而且,旁边的库木塔格沙漠仍然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蚕食推近;

  结论:中国的湿地已经濒临绝境!原因是什么?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开垦面积超过千万公顷。发展是硬道理。长三角、珠三角、江淮平原、成都平原,大量的水稻田变成了城市和高速公路;东北大量的湿地被开垦变成了耕地。GDP上去了,湿地没有了。GDP 上去的办法由许多;而恢复湿地的办法几乎为零!

  科学家把湿地视为“地球之肾”;就像人一样,肾被切除了,就丧失了劳动力和正常的“性福生活”能力,活着也没有多少意义了。

  湿地的丧失,保护环境生态、保护动植物生态都变成一致奢侈的话题,或者空中楼阁。湿地生态链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作用,如果一旦减弱,无异于灭顶之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即使是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科技力,也必然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者是徒劳无益打水漂。这样的恢复生态的失败例子太多了。

  一,地方政府的错误决策。沿海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的鼓励农民“围(填)海造田”;浙江、江苏、福建都是这样;政府还予以奖励。现在倒好,有了富二代,富三代,五代以后怎么办?沿海渔民靠水吃水,恶意捕捞毁灭滩涂生态链。这样的双管齐下,地球一定会有发怒的那一天。

  二,养殖滥发展破坏浅海及滩涂生态链。渤海湾和黄海中国海岸线北部大量养殖海参,并使用抗生素催长,严重殃及其它水生生物物种。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200%的利润不怕杀头的风险;我说中国的渔民为了多赚钱、发大财也会不管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刘少奇在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对中国人崇拜“灶王爷”的分析在今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候鸟的迁徙(生存)受到灾难性影响。由此,又有一系列生物链会受到影响。很多鸟类读具有沿地球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夏末秋初的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时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不是它们喜欢长途旅行,而是它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这样疲于奔波。有的鱼类也有这样的习性。

  三,政府重GDP ,轻法治是湿地灾难的根本原因。其实,国家在2007年就为了履行《湿地公约》的国家义务和责任,成了了强大的国家级鼓励结构:由国家林业局、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6个部门组成一个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不客气的说,这是一个形同虚设、应付差事的机构;各省、自治区的林业部还出台了地方《湿地保护条例》;但是,1,在这些部门如何进行统一的协调的管理方面根本无章可循;比如,法规规定保护湿地的主管部门是林业部,而滨海滩涂湿地却归海洋部门管理。林业部门根本就是一个“小妾”的地位,在这16个衙门中,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在内陆省份,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湿地的管理也受到农业、环保、渔政等部门的排斥或挤兑;原因就是一个字:利益驱动。

  我在许多网站或者会议场合把这种乱象称为“利益执法”。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左传》里有这样一个成语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一味追求GDP 过了头,GDP就变成了“庆父”。和谐社会也好,可持续发展也罢,只有在坚持实践“民生发展模式”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注:生态比GDP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