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售馍”的温暖和感动
郑州一位卖馒头的老太张大娘回家吃饭时不用守摊,只需把摊子一撂,放一个公告牌让顾客拿了馒头自己留钱。张大娘称从未核对过钱数,“吃几个也不碍事”。街坊对其称赞“比自动售卖机还强”。(11月6日《北京日报》)“无人售馍”是一则不折不扣的正面新闻,给人以实实在在的温暖和感动。这种温暖和感动与事情的大小无关,与钱财的多少无关,只与故事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有关。而在当下社会,恐怕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更加宝贵的了。
古语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既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文明进步的一种驱动力。遗憾的是,现实里,一些缺乏诚信乃至以怨报德事件不断上演,慢慢致使集体冷漠成了一种社会病,见死不救、见危不救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一叶知秋,同样的道理,“一馍见信”。“无人售馍”横空出世,并且坚持了5年,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我们的诚信并没有沦落到退无可退的地步,许多人依旧坚守、践行着基本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对诚信品质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趋同。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被“无人售馍”故事感动,然后不由自主地把掌声献给这些诚实守信的人。
七旬老太坚持“无人售馍”五年,附近相熟的居民时不时帮老人照看摊子,买馍顾客自觉把钱放入箱子,这与其说是现实版的“天下无贼”,不如说是一则诚信寓言。很多时候,我们都渴望诚信,希望别人讲诚信,但却又喜欢假借各种或客观或主观的理由,有意无意地禁锢和扼杀自己的诚信,始终难以迈出讲诚信的第一步,让自己陷入“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沼泽。要是我们都能像这位卖馍的七旬老人一样,先把自己从某种观念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做一个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赠人玫瑰”之人,那或许就会发现,整个社会的诚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讲诚信的大有人在。
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画脚是令人讨厌的,指望每个人都成为诚信楷模也是不现实的。但修复社会道德、增加社会诚信的厚度,绝对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
http://www.nbcsbb.org/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猴子的微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