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为生命加油—记“红色力量”发起人郑世明
记者 董小芳
在鄞州区古林镇西洋港村,有个不起眼的地板厂,地板厂的老板,也是个极为普通的宁波人,皮肤黝黑、长相憨厚。可就是他,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还带动数百人组成了一支“红色力量”无偿献血队伍。
他叫郑世明。从1997年开始献血到现在,他个人已经累计献血92000余毫升,相当于近20个成人全身的血量。
“生命是最可贵的,想到自己的血能救人,我就觉得很开心。”时至今日,郑世明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去献血时的触动。“那是1997年,村里组织党员献血,我没多想就去了。在与血站工作人员的攀谈中,得知不少病人因血液紧张而无法及时手术,想到医院里那些心酸的泪水和痛苦的哀叹,我心里就难受。”
于是,郑世明萌发了长期献血的念头。
“起初也有担心,献血到底会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我那时候做电焊,当天上午献完血后,下午照旧顶着太阳高空作业,一点感觉也没有。有了亲身体验,才知道它根本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从此,无论寒暑,无论忙闲,他平均每个月都去献一次血。
2000年,得知捐献血小板对患者更有利后,郑世明又开始转向成分献血。
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弱小的。如果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也就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有了这样的想法后,郑世明就联合在献血中结识的几位朋友,自掏腰包制作了宣传单,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参观他人献血、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无偿献血。
“有一次我去参加志愿服务,远远看见我老婆瘦小的身影也出现在了献血的队伍中,心里一阵感动。还有一次到杭州献血,当时正在杭州读书的儿子带着两个同学一起来献血。”亲人的支持,给了郑世明无尽的动力。一家人还报名成为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
在郑世明那家规模不大的工厂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职工捐血,按上班计算,工资照发,车子来回接送。在他的影响下,厂里符合献血条件的职工都加入到了队伍当中。“上个月8号我去献血时,一位职工的儿子还对我说,‘明年我就18岁了,我也要去献血’。”
慢慢地,队伍越来越庞大。有亲友,有乡邻,有接受过献血帮助的人,更有许多被他们的义举打动的爱心人士。如今,这支队伍已经壮大到330余人,郑世明为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红色力量。他说,要让红色的爱充满世界!
10余年来,“红色力量”活跃在市内外,“哪里急需用血,我们就会出现在哪里。”有一次,市中心血站的紧急电话打到郑世明家,郑世明在村广播室一喊,就召集来20多个村民,采到了6000毫升的救命血。2007年的腊月二十七,上海血库告急,郑世明当即组织了20个志愿者赴沪献血。献完血后,大家顾不上休息就冒着严寒在上海车站发放宣传资料。他们的举动感动了不少上海群众,纷纷报名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当中。
队伍的不断壮大,也使得“红色的力量”与日俱增,他们资助贫困大学生、为甘肃的孩子们送去了过冬衣物、为丽水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崭新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等。
“我们觉得,能用自己的力量换来一个人的健康,能真正帮助到一个人,是莫大的荣耀与欣慰。”郑世明笑着说。
(奥薇朵公益图片社供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