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2-4-11 21:59:12

爱心超市如何发展市民有话要说

  上个月,记者走访了甬上多家爱心超市,并在3月21日的见报文章中指出其目前发展的三大困境,即供需不对接、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相关制度缺失等。

  文章见报后,在市民中引起了热议,不少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发表看法,提出设想。

  不妨与超市联手

  “爱心超市其实就是一个慈善物品的发放场所,我觉得民政部门没有必要拘泥于这一名称,非要费钱费力保住爱心、慈善的牌子。”家住海曙的张师傅打来电话建议,缓解物资紧张和爱心物品过期的问题,不妨考虑与有实力的大型超市合作,在超市设立类似的爱心柜台,把接收的捐赠物资在公众监督的基础上交给商家处理,同时商场里滞销的衣物棉被等也可以低价出现在爱心柜台上。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物资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物资进入临保期,商家也方便变现,再把变现所得用于慈善救助。

  救助形式可以多样

  有市民提出建议,慈善救助不一定就是物资发放,也可以通过发放超市购物卡的形式来实现。

  当然,这张超市购物卡与一般的购物卡不同,其能购买的价位和物品都应当作出限制,即保证用来购买一定价位内的生活必需品。如此一来,超市在让出微利的同时获得慈善的美名,民政部门也可以甩掉管理爱心超市的“包袱”,把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用于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

  运作要公开透明

  爱心超市持续运作,前提是要有人捐献爱心,这固然离不开全社会慈善意识的养成,也更需要爱心超市本身运作的公开透明。

  “爱心款是不是真得流向了慈善?爱心物资是不是真给了低保户?我们无从知晓。”一位刘女士来电说,爱心超市最需要的是让其运营机制透明可见,包括捐赠物品的来源和去处,分发和存储制度,账目应当公开。由此,才能嬴得大家的信任,才能保证爱心捐赠源源不断。

  善于引导供需对接

  爱心超市的救助首要应该考虑受助对象的需求,而不应沦为堆放物资的大仓库。

  在社区工作的徐大姐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说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社区公示栏、社区刊物等平台,定期向社会发布捐赠需求信息,以此来调节供需矛盾,引导市民的捐助方向。同时,应积极与社会慈善机构和社团取得联系,或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子,组织义卖等慈善活动,从中获得定期、定向捐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学学国外市场化运作

  有业内人士打来电话,坦言国内爱心超市之所以尚未发展成熟,主要是由于缺少成熟的市场环境,要想让爱心超市更好地发展,政府用行政体制吸收和分配社会资源应逐渐退出,必须通过市场来进行调节。

  在国外,爱心超市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奉献爱心的窗口,但之所以捐赠物资源源不断,是因为其特殊的税收政策,即按规定,人们把东西捐赠给指定专门机构,可以抵扣税款。这可以算是政府对非营利机构发展的最大支持。在美国,每到周末,总有很多居民去“慈善工厂”捐物,凭收据可享受免税政策,也可去“慈善商店”购物。这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慈善事业的一种尝试。

  (董小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心超市如何发展市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