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人系列报道(二)宁波失能老人之困
关注老人系列报道(二)失能老人
家庭养老一直是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然而,独生子女政策下,一对夫妻要赡养4位老人,再加上城市里“上班族”工作的压力,空巢独居老人逐渐增多,养老问题日渐凸显。
到2011年底,宁波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7多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61%。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接近16万。
在宁波市老年群体中,有一类失能老人,他们因为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不能独立吃饭、穿衣、上厕所,甚至除了呼吸和咽食外,几乎一切都要依靠他人,并且有的子女尚不在身边,据统计,全市长期失能老人超过了3万名,成为亟待关注的群体。
近日,记者走访了甬上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失能老人家庭,调查了解失能老人的现状和需求。
记 者 王 佳 实习生 余姣姣
宁波失能老人之困
护理压力大
一位失能老人累坏一家人
“母亲自从患上老年痴呆,脾气开始变得古怪,经常无缘无故吵闹发火,输液会拔针头,吸氧会拔管子,3年里换了7个护工。我感觉自己也快撑不住了。”
家住海曙的高女士说,她是独生女,父亲去世后,母亲的身体逐渐走了下坡路。7年前,母亲患上了严重的骨质疏松,一不留神就有骨折的危险。4年前,又因老年痴呆,需要有人长期看护。高女士提前一年退休,在家全力照顾母亲。
“那段时间特别难熬。”高女士说,母亲作息不规律,尤其晚上精神头特别足,要24小时守着她,除了做饭、上厕所,几乎寸步不离。丈夫和孩子周末帮忙做“替手”,一家人的生活全被打乱了。
3年下来,高女士因为过度辛劳,体质不断下降,不到55岁的她患上了高血压,体重下降10余公斤,孩子和丈夫也觉得有些吃不消。
更令高女士发愁的是,老年性痴呆就好比一辆车,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回头就困难了。病情发展到最后,老人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到时就要像护理新生儿一样护理老人,我真怕自己体力不够,坚持不到最后。”
高女士的担心,金大妈已经面临。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伴常年卧床,家中只靠金大妈照顾。
“老伴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每天要用尿不湿,平时擦身、换衣服都靠我一个人,本身我年纪也大了,这么重的活也吃不消,可又能怎么办呢?”
“那不能请个保姆帮忙照顾,这样也能减轻你的负担。”面对疑问,金大妈直言:“我们两人一个月退休金总共加在一起不到4000块,现在请一个照看卧床老人的保姆最起码也要2500块,经济上很难承受得了。”
金大妈还说,即便出得起这份月薪,保姆仍然不好找,很多保姆一听要护理老人大小便,就打退堂鼓了。
据了解,在需长期照料的失能老人中,95%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中风、骨关节等疾病,看护“担子”很重,而承担这副“担子”的,也就是失能老人的第一依靠,目前仍是老人的配偶。老伴不在了,就选择硬撑着独自居住,这两类失能老人占到了六成以上,能请得起全职保姆照顾自己或住在敬老院或医院的只占很小比例。
出了问题很难说清
养老机构“怕”接收
尽管家庭护理难,然而当失能老人想进养老机构却往往遭到“婉言拒绝”。
甬上一些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容易出现意外,养老机构往往不愿接收入住前已失能的老人。
“失能老人不是我们不想收,而是收了之后出了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一位负责人坦言,有一次,他们跟其他城市的同仁交流聚会,期间,一家民办养老院院长接到电话,蹭地立马站起,“院里出事了。”一位半失能老人,喂着喂着饭,突然不行了。之后是官司、诉讼、赔偿。
“据我了解,在养老院遭遇的官司中,绝大多数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有关;无一例外,‘多多少少都要赔人钱。’”
高难度的护理意味着高风险,立法缺失,保险不到位,从业人员非常困惑,“这风险,就该我们承担吗?”
业内人士称,合理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应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不过,目前,“居家养护”和“社区养护”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大发展力度;“机构养护”则需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调整结构布局。
据悉,目前在宁波的养老机构中,60~70%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这也使得养老院床位的周转率非常低。
养老护理员短缺
何人照顾成大问题
近年来,宁波“一床难求”的现象在缓解,养老机构的建设正在加快。据悉,到2015年底,养老床位力争达45000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3.5张。但尽管如此,与机构养老的需求增长相比,差距仍在扩大。特别是主城区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近100%,仍然还有上百甚至上千人排队等候登记入住。
与床位的增长相比,护理人员的难招难留,更成为一块“短板”。
“我们的护理员面临着很大的诱惑。”海曙一家养老院负责人直言,医院里一对一的陪护,每天的基础价是100元;在家政中心,住家保姆的平均月工资是2500元,只管一位老人。“我们院现有持养老护理员证的一线在岗护工22人,老人有170多位,其中需要特级护理的占了2/3,平均一个护理员要服侍5-6位老人,负担确实不小。”
“不少阿姨听到是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且要照顾五六个老人,都纷纷摇头表示吃不消做。有的招来做了不到一个月就给累跑了。”
“养老院护理员流失现象一直存在,这些年除了亲情留人,我们也在通过其他手段留住、吸引更多的护理员。”这位负责人说,院里给护理员涨工资,月薪涨到了平均每月2400元左右,涨了近350元。院里护理员基本是市外、省外人,按理,可按照外来务工人员险缴纳,但为了留住护理员,院里给交的养老、医疗险都是依照宁波市民的“规格”。
“目前,人员还算稳定。”但这位负责人不是没有担忧,“要大幅提高护理员待遇较难,养老院的护理员岗位待遇总体缺乏竞争力,招人是一年比一年难。”
护理员,是除了养老院能提供的硬件设施外最重要的资源。据悉,宁波目前有养老床位29100张,然而,持证护理员仅是以千计。
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护理员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养老事业发展的软肋。如果不能不断扩大护理队伍,很多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将会陷入无人看护的境地。
失能老人之海曙解法:
推进居家养老照护服务
记者 董小芳 海曙记者站 许玉芬
老有所养,是全社会共同的期待。能够得到专业化、全方位的照护,更是失能老人的心愿。
现状是,我市专业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床位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远远不能满足失能老人护理的需求。在全市所有养老机构的1216名护工中,专门护理失能老人的不到一半。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数量将随之增加。如何让他们得到应有的照护?
近日,在海曙区,一场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推进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正悄然酝酿。据悉,正式方案预计在6月底出台。
何谓居家养老照护服务
所谓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是指失能老人在家中居住,由社会提供全方位援助的照顾和护理过程。
海曙区敬老协会会长崔德海向记者介绍说,设想中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与家庭照护和家政企业的服务不同,是由社会为失能老人提供的公益性服务,而不是私人服务;它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服务也不同,是对居家失能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援助,包括生活、精神、身体、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
其实,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海曙区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2004年初至2007年底,主要通过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员、照护员,及义工结对上门对接服务等,对老人进行生活照料服务;自2008年初到现在,则是通过培育社区养老议事会、单身老人俱乐部等各类互助、自助社会组织等,对老人进行精神生活服务。
“但是,就在前段时间的调研排摸中发现,目前大多数失能老人的生活起居主要由配偶、儿女等家庭成员来照顾。让人忧心的是,照顾失能老人并非一朝一夕,有时一个失能老人甚至能拖垮一个家庭。”崔德海说,于是,他们尝试将居家养老工作重点向失能老人转移,拟推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向那些亟需帮助的家庭伸出援助之手,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直接援助。
以老养老才是发展方向
居家养老照护离不开人。谁来为失能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毫无疑问,是老年人。”崔德海说,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老龄社会最大的人力资源就寓于老年人本身。善于利用老年人资源,以老养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问题就在于打造以老年人为主体的自助、互助、他助的社会氛围。对此,不少社区已经做出探索。
新典社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00余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者约有10人。于是社区推出了“50帮70”的志愿者活动,依靠老年群体自身力量,通过互帮互助来满足相互的生活需求。志愿者们把定点定时服务与上门服务相结合,为社区老人提供送医疗、送维修、送感情、送温暖进门等多种贴心服务。如徐阿姨每天都要去结对的陈阿姨家嘘寒问暖,陪她说说话,帮她扔扔垃圾、买买菜;苏阿姨有理发的好手艺,那些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只要打个电话约个时间,她就会上门服务。
社区养老议事会也是对“以老养老”的有益探索。它是由社区成立的养老议事组织,通过发动全体老年人充分行使自身养老的话语权,发挥自身价值作用,定期议事的一种制度。
史阿姨家住尚书小区,这一带居住的老年人较多,上下楼不方便,而辐射于此的中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尚书小区有段距离。
针对尚书小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得不到及时保障这一问题,中山社区专门召开了养老议事会。议事会上,党委委员、居委会委员、各类老年组织代表、义工组织代表等成员各抒己见,大家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提出了可行性方案:利用社区医疗志愿者,在各小区设立一个医疗服务点,为居民尤其老人提供健康指导、疾病预防等服务。
就在这个会上,曾当过医生、现退休在家的徐霞斐自告奋勇,愿意作为社区医疗志愿者解决尚书小区的实际问题。自此,尚书小区的老人们有了一位贴心医生。
“三合一”团队建设是重中之重
多年来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经验告诉我们:居家养老照护,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建设。这其中,重中之重是“三合一”团队。
“三合一”即义工、医生、社工。他们三人一组,与社区内的失能老人结对,为其提供帮扶援助。
夏阿姨今年82岁,老伴去年去世,女儿在国外工作。因为年事已高,平日里只能靠轮椅代步。“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是说完全不能自理,只是买菜、扔垃圾等进进出出的活儿是个大问题。”
可是自从社区“三合一”团队组建以来,每天邻居都会帮陈阿姨买好菜,义工也不时来帮她打扫卫生、聊聊天,还有社区内的退休医生定期来帮她瞧瞧身体。“有他们在,我的日子过得踏实多了。”
家住苍水社区的王奶奶也感受到了“三合一”团队的温馨。责任医生每周上门一次,为她做健康检查,检查之余,陪王奶奶聊天解闷;义工就住在王奶奶家楼下,每天吃完晚饭,都不忘上楼坐会儿。现今,王奶奶已能短时间地坐起身来,感觉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不仅如此,有些社区在探索“三合一”团队建设时,还为老人建立了详细的信息库,内容包括老人的年龄、住址、联系电话、病史等。然后根据每位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服务计划。
据悉,目前海曙区共有这样的“三合一”团队100余个。下一步还将加大力度,加强“三合一”团队的建设和推广。
当然,“三合一”团队的模式和内涵还需要不断拓展。如去年海曙区就开展了“邻里互助电话贴”活动,将社区、邻居、义工等的电话以放大字体等形式放置在老人的床头,以备老人出现紧急状况时拨打。
激励机制不可或缺
护理员紧缺,是目前不少养老机构面临的难题,也是推行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的首要难题。
如何吸引人加入?如何留住人?激励机制就或不可缺。
“这种激励,不局限于物质、名誉上的激励。有时候,切切实实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过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激励。”崔德海给记者讲述这样一件事情:
张春雨是位专门照顾失能老人的护理人员。哪里有需要,她都毫无怨言赶去照护,曾连续两年被评为海曙区十佳优秀服务员。
不幸的是,几年前她被查出癌症晚期。想进养老机构,没床位;长期住在医院,家庭经济条件无法负担;回到家里,得不到专业的照护。
得知她的困境后,为了让这个服务了无数失能老人的护理人员得到应有的照顾,感受到多年付出的收获。海曙区居家养老中心专门为她搭出一间屋子,并免费提供专业服务。前不久,张春雨去世,但她带走的,是满怀的欣慰。
陈阿姨是芝红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平日里,她和其他几位老人结伴,经常到社区内独居、失能等老人家中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去年,她不幸患上乳腺癌,因为是独居,于是社区内的热心人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轮流到医院陪护、轮流烧饭做菜等,如今陈阿姨已经康复。收获了如此多温暖的她,更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
名词解释
失 能
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资料表明,国际衡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指标包括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洗澡、室内走动等六项。其中任何一项调查回答“做不了”的,则定义为“完全失能”;任何一项都能做,但是“有困难,需要人帮助”的定义为“部分失能”。
新闻助读
找个养老保姆
将会越来越难
随着宁波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需要养老保姆的“刚需”人群不断加大,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难找的困局。
原因何在?甬上从事家政业的资深人士给出了如下理由:
首先,广大农村也已进入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不愿走出家乡到城市当养老保姆。目前宁波市场上的养老保姆多以“60后”为主,但“60后”也已逐步老龄化,需要回家养老;“70后”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家中就有老人需要照顾;而“80后”、“90后”选择保姆这个行当的实在不多,因此,未来5年或者10年内,养老保姆的缺口会相当大。
同时,原本就存在“招工难”的劳动型服务行业纷纷提高待遇,这些行业也在不断分流保姆市场,造成更大的缺口。
家政行业内部,月嫂的高工资又吸引了不少愿意从事家政业的人士,这便引发了另一对矛盾:宁波老人大多不会说普通话,聘请保姆时往往要求是本地人,但宁波本地人多数去做月嫂,其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就是收入高,做一个月月嫂可以顶上做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住家保姆。
其次,照顾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首要条件必须住家,24小时全程护理。然而现在不少来宁波打工的外地人,以夫妻带孩子的模式居多。为了能经营好家庭,女方普遍宁可不要高工资,也倾向找“朝九晚五”的工作,比如做钟点工。
再者,照顾失能老人是要有一定技术的,一旦护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与月嫂不同,目前住家养老保姆大多没有接受相关专业技术的培训,即使面对免费培训,积极性也不高。原因在于,愿意做住家保姆的人群,大多家境比较困难,想急着赚钱贴补家用。为了尽快上手,这一人群也会细细掂量,更愿意照顾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王 佳)
呼吁之声
居家养老服务员队伍
能否更专业
这些年宁波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地方,比如能否延长居家养老服务时间,居家养老服务员队伍能否更专业。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员上门服务,主要还是生活照料,如打扫房间卫生、陪着聊聊天、代购、拿药、送老人去医院等。
但服务老人也是门技术活。如低血糖病症,本身不致命,但病人出现低血糖后如何救治,这些非专业人员根本不知道,就有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危险。不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生活照顾,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培训一批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员,并建立护理员的考核和培训制度,有效解决当下老人进养老院难的问题。
培育扶持养老服务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托底”保基本,还要社会力量共参与,发展养老产业,补足老人颐养天年的“短板”。
在宁波一些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社会组织承担为老服务的职责,“这些社会组织长期在社区一线,了解老人的实际需求,服务也更‘贴近’。”在宁波近年来推出的社区公益项目招投标中,有相当一批社会组织围绕老年人所需,推出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大对这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他们进一步发现、满足老人的需求。(王 佳)
它山之石
失能老人如何安度晚年
日本:养老护理“按需分配”
目前,日本的养老护理制度已较为完善,是一种“按需养老护理”,将需护理程度分成不能站立、不能步行、不能脱穿裤子、不能排便、不能用餐、不能吞咽食物、不能记忆等多个级别,并按照不同的级别提供登门访问、赴养老机构一日、短期入住、入住特别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福利院等不同类型的服务。
据介绍,日本正在着手推行一项名为“地区综合护理服务系统”的新举措。具体来说,就是打造“30分钟养老护理社区”,即在以约30分钟车程为半径的社区内,建设配备小型养老护理服务设施的新型服务社区,推行小规模多功能型居家养老护理和登门访问看护。如果调查发现某个地区有许多老年痴呆症患者,便在该地区建一个针对老年痴呆症的社区服务体系。
美国:政府为失能老人日常护理埋单
美国注重对失能老人的政策倾斜:一方面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政府补贴,由其自主向社会购买日常护理服务;另一方面,由政府以政府采购的形式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并提供公共设备、设施和器具的支持。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社会保障法规定,要为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残疾老年人提供一定数额的货币补贴。2011年,加州政府为每位失能老年人提供的补贴为每月907.5美元,为每对失能老年人夫妻提供的补贴为每月1225.83美元。(王 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