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样本:一个公益项目如何改变古老乡村
这是一个公益项目改变一座落后村庄的鲜活案例。在广东省从化市群山之中,有一个叫水尾洞村的小村庄深藏其间。村子距广州市仅60多公里,但这个距离成了它与繁华都市的天堑,僻静、贫穷甚至有点与世隔绝,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泥瓦顶的平房里。
从2011年的7、8月份开始,陆陆续续有陌生人来到村里。他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挨家挨户和当家的村民商量些什么。而后,村里的黄泥平房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规矩的砖房地基。新房子正在盖呢,又来了一批批志愿者,每次他们都会待上几天,帮忙搬砖砌墙。他们中有不少还是外国人。
帮助村民重建房屋的项目由“仁人家园”实施。仁人家园(Habitat for Humanity)是一个国际性的非营利组织,于1976年创立,致力于消除世上的贫乏居住环境及无家可归的情况,通过义务工作获得商业机构的金钱和物资的捐助,仁人家园与有需要的伙伴家庭一起携手合作,致力完成其服务使命。中华仁人家园自2006年以来,已经建造、修理或翻修了超过3700个家庭居所,为1万多人提供了基本的居住房屋(统计数字截止到2011年6月)。
“仁人家园”从来就不是“天上掉馅饼”,它为愿意接受援助的家庭提供技术支持、志愿者的帮助和有经验的工匠,但同时,家庭中有劳动力的人也要投入数百小时的劳务,参与亲手建造自己的家园。“这不等于赠送,我们要找的是完全愿意接受这项帮助的人,所以我们是合作的关系。我们要盖的不是一个房子,而是一个家,所以要大家合作。这也是公益的良性体现。”中华仁人家园董事总经理严启泉这样介绍说。
像水尾洞村,共有110户家庭、400余名村民,在设计师设计出符合当地特点和安全标准的房屋之后,内部细节、格局都由每户家庭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个性化设计。
这种合作关系还体现在资金上,严启泉说:“我们希望的理想模式是政府、村民、慈善机构各付三分之一。但是会根据不同的地方实际情况有调整。”据估算,水尾洞村人均年收入400美元左右,小雪家为自己的新房子拿出了4万多,几乎是全部积蓄了,剩下的费用由政府、中华仁人家园的合作方“壹基金”及爱心企业提供。虽然拿出了积蓄,但是盖一所体面的新房子,村民们还是非常愿意的。“像有的家只有一个人怎么办,实在拿不出,那就借一借、我们帮一帮,住的也小一点,大家还是很乐意的,毕竟不用太多钱,总还有办法。”村民说。
预计在今年8月份,水尾洞村的村民们就能住上新房子。此外,通过帮助他们改善基础设施,例如安装污水排放管道系统和安全干净的饮用水系统,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可能会改变更多,生活质量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引进这个公益项目的红娘是李连杰。“2009年我在泰国参加‘仁人家园’活动的时候,有4000多名志愿者,来自34个国家。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及他的夫人,同样的在那里和所有的志愿者一起埋头干活。”壹基金发起人李连杰和大家分享了他与仁人家园项目的缘起。他说:“当时我非常受感动的是,要盖的80多栋房子里,每一个房子都有来自各国志愿者的劳动,可是我也很难过,因为34面国旗里,中国国旗下面只有我和我的助理两个人。所以我就想把这个活动引进中国,让更多的青年人知道、参与进来。”
在汶川地震之后,壹基金与仁人家园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了“仁人壹家”项目,持续关注灾后重建工作。
“仁人壹家”是一个多方助力的项目,此前也得到过一些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助。此次活动的赞助单位加铝电缆(中国)的负责人谭炳文告诉记者,加铝此次出资超过100万,并组织了包括自身员工、客户在内的60名志愿者到现场为村民建屋,“我们有的员工是第一次坐飞机,有的是第一次当志愿者,这是一份感动和体验。”另外,活动的所有的志愿者都是自掏腰包,承担相关费用。
(易 鹤 整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