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2-6-3 00:02:19

“空巢老人”: 谁来搀扶我们的明天

  关注老人系列报道(三)

  空巢老人

  记 者 董小芳 实习生 余姣姣 文/摄

  

  甬上空巢老人超六成

  子女不能提供有效照顾或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我们将其统称为“空巢老人”。

  空巢化加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宁波也不例外。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07.2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8.6%。近五年来,全市老年人数以年均不低于4%的速度递增,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的发展态势明显。全市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9万,占户籍老年人总数的14.8%。且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市约有67.8%的老年人为空巢老人,农村空巢比例更高。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据预测,到“十二五”末,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12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0万左右,约占户籍老年人口的六分之一,我市空巢老人家庭将占老人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二,呈普遍化态势。

  “空巢化”的加快,与社会发展变迁息息相关。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外求学、工作,使得“空巢”家庭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交通事故、疾病等意外因素的存在,给家庭带来了威胁。孩子如果遭遇不测,对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老年夫妻,生活就可能陷入无助。虽然这样失去独生子女的“空巢”家庭不多,但是作为一种被动的选择,它面临着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空巢化”趋势,对阿拉宁波的养老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大因素成生活牵绊

  当儿子踏上前往北京的工作之路时,家住海曙的周女士夫妇“突然觉得生活空了”。

  和周女士不同,空巢多年的张阿姨对这样的日子早已“习惯”。“10年前,我儿子和女儿在美国读书毕业后就留在了那边工作。那时我刚刚退休,一来身子骨还硬朗,二来想着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便满口支持儿女们的决定。”只是张阿姨近来有点失落,“可能是年纪大了,不少毛病也找上门来了。身体不好,就总希望身边有个亲人在。”

  像张阿姨这样的“空巢老人”,在如今的宁波并不鲜见。为了子女更好的明天而放手让其飞翔,只是鸟儿出笼后的失落来得有点措不及防。

  与这样的失落相比,“失独老人”面临更多的是无助。

  见到梁先生时,一时没能将满头白发、满脸沧桑的他与60岁划上等号。而这样的变化,只用了短短的1年时间。

  去年,梁先生正读大学的儿子在外出旅游时遭遇意外,不幸身亡。“从此我和妻子变得越来越敏感,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看到和我儿子个头、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都忍不住掉眼泪。儿子的卧室,还是他出去游玩前的样子,一切都没有变,总觉得他有一天会突然推门进来,说‘爸妈,我回来了。饭做好没?饿死了!’”

  梁先生说,自己和妻子再生个孩子是不可能了。也考虑过领养孩子,但是考虑到年纪大了,等孩子稍大一点时,自己就七老八十了,也没有精力去抚养了。“事已至此,对我和妻子而言,只希望能有个依靠,能有人来为我们养老送终。”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心理状况、健康状况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成了牵绊空巢老人生活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健康状况。慢性疾病使得老人的活动受到限制,这无疑加大了老人对子女或他人的生活依赖,并成为影响他们自理程度、生活质量甚至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空巢老人”而言,最担心的莫过于“生病了都没人照顾”。

  其次是心理状况。中国人多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思想,而子女成家立业、远走高飞后,老年人会由此产生孤独、寂寞等消极情感不可避免,且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

  第三是社会适应能力。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闲暇时间多了,而社会接触面和人际交往的范围却缩小了。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对子女的依赖感也就更强。

  正是这几个因素,使得“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养老忧虑。在采访中,有一位老教师曾这样向记者感慨:等我老得走不动了,儿女天各一方,谁来搀扶我走完生命最后的一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空巢老人”: 谁来搀扶我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