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09-5-13 15:35:09

这一天,这一年,历史留下沉重印记

——献给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
http://daily.cnnb.com.cn/nbrb/res/1/20090513/4721242156839877.jpg  4月23日,汶川5·12大地震遇难者公墓,胡建国在打扫墓地。(新华社发)   该怎样讲述这一天,该怎样讲述这一年!365个日升日落,我们又一次回到这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5月12日。
  汶川大地震让亲历者和见证者痛彻心扉,虽然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会渐行渐远,但在博大浩瀚的人类发展史上,它必将留下一个沉重的印记。
  思绪追逐着再也无法挽回的地震波方向,我们看到了灾难在这片土地和人民身上留下的复杂背影,悲伤与坚强孪生,毁灭与希望同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人类都在与灾难的不断抗争中奋起和进步。回首一年来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之路,走过重新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灾区土地,我们又一次看到,中华民族不灭的梦想在顽强生长,英雄的中国人民向着希望昂首进发。
  怀着敬畏之心,抱着写史之诚,这一天,我们记录了5个普通的时刻,5个特殊的场景。它们是这一天的故事,也是这一年的缩影。
  已经的“改变”永远无法改变
  时间:晨6时许
  地点:震中映秀镇遇难者公墓
  人物:两位守墓老人
  一切回到灾难的起点。
  清晨,蒙蒙细雨飘洒在映秀镇的山坡和废墟上,地震遇难者公墓静静地伫立在成片成片的野菊花中间。
  淡淡的晨曦中,渔子溪村村民马福洋和胡建国,拿着扫把和木夹子,默默地走出板房,沿着公墓边的石梯路开始打扫。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祭日,也是64岁的马福洋和68岁的胡建国在这里守墓的第311天。
  一年前,这一天,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从这里最先怒吼爆发,把拥有1.6万多人口的乡镇瞬间夷为平地,6000多人不幸遇难,损毁或倒塌上千套民宅,水、电、道路、通讯、场镇等数十年的心血建设全部毁于一旦……
  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破坏时间长达80秒的强大地震,沿着龙门山断裂带纵深肆虐300多公里,最终造成数千亿元经济损失,数百万人受伤,数万人遇难。
  已经发生的事实,再也无法改变。马大爷12岁的孙女和胡大爷11岁的孙子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了,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仅剩一片瓦砾,休憩时吸烟聊天的小院坝也被无数碎石掩埋。至今,马大爷也没能找到孙女的遗体,于是坚信活泼可爱的小孙女已熟睡在公墓的某个安静角落,由他守候……
  两位老人用心灵做着清洁。一个在前面打扫,一个在后面用木夹子镊起每一片碎屑,哪怕只有指甲盖大小。“要让那些埋在废墟下的亲人们,睡在一个干净的地方!”胡建国老人说,“没想到,地震竟然让我有了这样一个‘工作’。”
  公墓的对面,是映秀镇重建的一个重点规划区。一天前,在这里刚刚举行了映秀小学开工奠基仪式。同时,震中映秀镇整体重建工作正式启动。
  “听说新房子用的全是新材料,不怕地震,还很好看。学校的楼能抗9级地震破坏,更让人欣慰。”马福洋老人憧憬地说。
  虽然我们并不情愿,但灾难已经让一切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改变。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也改写了一段历史。
  生者更好地活着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
  时间:上午8时30分
  地点: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
  人物:577名师生
  薄雾像往常一样,缭绕在青翠的苍山之间。大山深处的红白镇中心学校一如以往,宁静而快乐。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二。校园里,七八个男孩子在教室前的空地上打篮球,10多个女生在旁边跳皮筋,还有一个班的低年级学生在欢笑声中赛跑,其他教室里则传来朗朗读书声……
  一年前,这里饱受灾难蹂躏。当时,全校159名学生和7名教师遇难,教学楼、实验楼和教师宿舍全部垮塌。复课之初,课间活动时间,校园里是一片伤心的静寂,许多孩子提到“地震”两个字就哭泣不止。
  但是,生命仍在,生活仍在。为了帮助孩子们走出阴影,许多心理专家、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来到学校,带他们一起游戏,给他们讲故事,无私地献出自己的关心和鼓励。学校也不断地组织绘画、歌唱、体育等各种活动。渐渐地,欢声笑语又重新在校园内响起。
  12岁的六年级学生王洁莹,地震时刚跑到楼梯口,楼板就砸落下来,28岁的王明洲老师奋不顾身地扑过去,把她牢牢压在自己身下。当小洁莹被救出时,身上沾满了老师的鲜血。这刻骨铭心的景象,曾让小洁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然而今天,记者见到她时,小洁莹正和3个同学说着悄悄话,话至开心处,4个人嘻嘻哈哈笑作一团。
  再次走过汶川、北川、青川,走过所有地震灾区,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里的一切生命都在涅槃重生:曾要自杀的伤残者成了心理志愿者,把自己变成了别人“坚强的理由”;痛失所爱的人们心中保留着曾经的爱,开始组建新的家庭;在地震中不幸丧子的夫妻们,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那些被灾难摧毁的藏族村寨,再次响起歌舞,跳起了快乐的锅庄……
  任何深重的灾难,都将在生活的继续中艰难翻开新的一天,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必然。活下来的人更好地活着,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承载着生生不息人民的土地必将跨越伤痛重新“站起来”
  时间:上午11时
  地点:北川新县城建设工地
  人物:北川新城(拟人)
  5月12日下午,北川中学新校址落下第一铲土。几天后,整个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将全面启动。这个灾难深重的小城,终于掀开了自己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10平方公里的北川县城新址,空旷而平整,远望青山,近临公路。从上午开始,人们就默默地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带着哀伤,带着期盼。
  在新县城工地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告诉我们,北川新城大量使用了老地名和道路名,如极具民族特色的西羌路、禹龙路等。“这会让北川人感到历史的延续。”李晓江说。
  作为老北川人,灾难无法改变程丕义对这座城市的热爱。“看,那就是我们的新北川,听说将来要建成全国的小城市发展典范呢,希望你们能多来北川旅游,也看看我们。”他笑着说。
  汶川大地震中,北川是损失最为惨重的县城,全县15645人遇难,4311人失踪,昔日山清水秀的小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当地干部告诉我们,在北川,随便握住一个人的手,就是一个伤心的人;随便推开一户人家,就可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
  71岁的李清玲老人企盼着新县城早日建成。“北川当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就是我老伴带着几个人跑下来的。后来,他退休了,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街头买报纸。”李清玲慢慢地叙述着,平静而安详,“地震时他去了。现在,我住板房区买报纸不方便,只能给他烧点笔记本。等新县城建好了,我就能天天给他买报纸了。”
  但是,承载着生生不息人民的土地,必须跨越伤痛重新“站起来”。它承载着希望,承载着踏实,承载着北川人心中最柔软的纪念。
  苍山依旧在,青草又还青。看着一幢幢、一座座于废墟上重新矗立起的新房,看着灾区群众热火朝天的重建场景,我们相信,这片土地迸发出的旺盛生命力,将是任何灾难都无法毁灭的。
  一代甚至几代人无法抚平的心灵伤痛
  时间:14时28分
  地点: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人物:祭奠的东河口村民
  菊花、水酒、冥纸、残香……所有能想到的祭品,堆满了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纪念台。无数的灾区群众在这一时刻低首默哀,追思亲人。
  村民何先伦为他逝去的22位亲人燃起冥纸,双眼在烟雾中渐渐模糊,泪水无声地划过脸颊,滴落在黑色的灰烬里。“那天,我来得迟了,要是早一点,就能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了!”何先伦一遍遍低声地唠叨着。
  与此同时,数百公里之外,震中映秀,漩口中学遗址前,苍柏环绕,素花掩映,气氛庄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现场300多名出席活动的各界人士一起静静肃立,向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
  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所有人都想忘记,却永远无法忘记的时刻,终于又一次来临。哭泣与呜咽汇成一条悲伤的河,在灾区的每一个废墟、每一处板房、每一个人的心里流淌。此时此刻,整个民族都手捧白菊肃穆而立,为逝者深切哀悼!
  灾难之史,自古以来就是以生命和泪水写就。这一次,我们也没能幸免。
  何先伦生长的东河口村,不幸成为汶川大地震的应力爆发点之一。当时,崩塌的山体倾泻而下,瞬间就将这个昔日美丽宁静的小山村埋到100多米深的地下。包括何先伦的父亲、哥哥、嫂嫂、弟弟和弟媳等在内,全村780余口人的生命就此随风消逝。
  “子欲养而亲不在”。地震前一天,村里有名的孝子何先伦发现父亲平时爱吃的水果没了,就答应父亲明天一定买回来孝敬他。可是,这份心意再也没能实现。直至今日,何先伦还常常在梦中哭醒。每次经过东河口遗址,凄凉的景象都会直刺他的内心深处,疼痛不已。
  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地震灾难狠狠踩下的无情脚印,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心中留下了无法抚平的伤痛。
  让我们虔诚祷告吧——“请赐给他们永远的安息,并以永远的光辉照耀他们。”(摘自莫扎特《安魂曲》)
  当人们重新走向希望时,灾难就只能在历史上留下淡淡的背影
  时间:傍晚6时许
  地点:邛崃市南宝山农场
  人物:首批异地安置的灾区群众
  傍晚时分,成都平原南部边缘的南宝山农场里,一群来自青川灾区的失地农民,在将尽的余晖中仍辛勤地劳作着,饱经沧桑而又坚忍顽强的剪影,形成了一组震撼人心的群像。
  闷着头,一声不吭,高举手中的锄头,一下一下有力地锄向丛生的杂草。快收工了,46岁的王天林和其他开荒者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今天是王天林等首批80多户青川灾区农民迁居邛崃的第56个日子。这是一群特殊的地震受灾群众,因为耕地和宅基地全部损毁,不得不告别世代生活的故土。但是,他们成功的异地安置,是对灾难的一种坚强告别,是对美好未来的拥抱和创造。
  “今天的开荒,应该‘加点班’。”王天林和伙伴们商量着,“因为下午大家参加当地永久农房的奠基仪式,耽搁了不少时间,我们得补回来。”
  虽然迁居不到两个月,王天林他们却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新的土地。这里距震中映秀百余公里,地震波到这里已大幅衰减,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苍翠欲滴的邛崃山脉环抱着条条山谷,参天大树遮天蔽日,庭院沿青砖拾阶而上,清静而舒适。
  王天林一家四口人,分了三间房,水泥地,白墙壁,锄头、背篼、铁锹等农具一应俱全。“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没了地,农民就像没了根。”王天林说,“我不仅在这儿开荒,老家青川还存了2亩山地呢,种的是油菜。”
  王天林朴实的想法,是所有灾区群众向往新生活和心声。一年来,坚强的灾区人民不仅以他们特有的坚忍默默承担着苦难,还以一种无畏的精神努力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当人们重新走向希望时,灾难能够留下的将只是一个淡去的背影。
  夕阳将尽,难得的阳光尽情地将金色光芒涂抹在大地上。眺望王天林他们开荒的山坡,一个个勤劳坚强的剪影,在天地间熠熠生辉。
  向顽强挺立、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灾区人民致敬!
  任何一场灾难放到漫漫历史长河中观察,无一例外的结局将包括: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相当长时间的悲伤和痛苦,不可逆转地继续生活和重建,或深刻或肤浅的汲取教训,以及永久载入史册的纪念。
  汶川大地震也是如此。值得欣慰的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优越的社会制度安排下,这场灾难的损失被压缩到了最小,人们在迅速摆脱灾难走向新的生活。
  在灾难于历史留下印记的同时,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行动和精神,也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和永恒的一页。
  (据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一天,这一年,历史留下沉重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