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再就业难? 镇海西门社区有办法!
“4050”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一直是不少社区面临的难题。可是家住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西门社区的刘女士却很是幸运。“我几年前离婚了,读中学的儿子跟着我过,本来生活就挺紧张。后来厂里改制,我又下了岗,好像一下子就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了。”刘女士说,幸运的是,社区里为她提供了再就业的平台。“我们做一些‘来料加工’的简单活,一个月下来,也能赚1000多块钱呢!而且时间自由、离家也近,照顾孩子很方便。”
在西门社区,有着刘女士一样幸运的人还有很多,这都得益于社区“爱心再就业”项目。
“我们社区是80年代开发建造的居民住宅小区,总人口近1万人,不少都是棉纺织厂、机械厂、渔网厂等企业的职工。从2000年初开始,随着企业的转制或倒闭,失业人员有1600余人。”社区书记金亚君说,面对庞大的失业人群,如何成功实现再就业成了社区的头等大事。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西门社区成功打造了“中介、创岗、腾岗”三管齐下的再就业模式。
所谓“中介”,就是依托社区爱心职业介绍窗口,为下岗工人寻找合适的岗位。
“一方面,我们将辖区内下岗居民的求职需求进行登记;另一方面,走出去,积极寻找岗位。”金亚君说,西门社区内没有企业,为了带回招工信息,帮居民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工们跑遍了周边的企业单位,还将触角伸到了北仑。现如今,平均每月都有3名左右居民通过职业介绍平台成功再就业,至今已有百余位。“我们有几名通过职介平台去万隆酒精厂上班的居民,现在已经做到了管理层呢。”
“创岗”,顾名思义,即为失业人员“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
西门社区的做法有两个,一是建立爱心再就业基地,以“来料加工”的形式,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二是创造条件,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结合‘4050’人群的特点,我们的业务范围从最初的绣品加工发展到服装串珠、玩具修边、成品包装、文具部件装配等10多种业务。”金亚君说,就业机会灵活、离家近、业务渠道稳定等各种优势让“家门口的岗位”不仅备受下岗失业居民青睐,社区内的困难户、闲散人员也慢慢加入进来。如今,随着爱心再就业基地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不少企业还主动找上门来,提供来料加工的手工活。
除了引进手工加工活外,社区还专门辟出场地,成立“爱心服务一条街”,通过减免房租等政策,鼓励有特长、愿意为百姓服务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创业。爱心理发室、洗衣房、家电维修等爱心创业项目应运而生。社区还帮助6户双失业家庭分别开办了水饺店、文具店、烟酒店等,使他们走上了再就业的道路。如今在社区有名的爱心服务一条街上,已经有15个居民创业项目在运营。
“腾岗”,就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尽可能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社区开办的“爱心服务一条街”17个服务项目中安置了46名失业人员成为管理员。如:幼儿园安置了5名有幼教经验的失业女工;社区开办的餐饮配送中心安置了16名失业人员成为服务员;社区托管中心、理发室、小饭桌、缝纫室、浴室、文化宫等都安置了服务管理员。
通过几年的努力,截至目前,西门社区一共助推600余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并免费为居民提供就业培训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王珏 董小芳 沈颖 文/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