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2-8-16 20:59:00

开拓残疾人康复就业新路子 甬城阳光家园期盼遍地开花



  记者 王 芳 通讯员 范亚儿 张月娥 汪 宏/文 王 珏/摄

  这是一条闪耀着爱与智慧光芒的道路,它不仅为部分特殊残疾人破解生活难题提供了可能,更以就业促康复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热情。

  2009年,中国残联和财政部共同发起“阳光家园”计划,针对处于就业年龄段且无业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

  一年后,我市开始铺路探索,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兴建一批“阳光家园”,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生活技能训练、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其中江北“阳光家园”等地(达到一定标准后升格为省级阳光庇护中心),兼有庇护工场、工(农)疗、职业培训等辅助性服务功能。

  两年的探索成效斐然,副省长陈加元日前做出批示:“江北区把‘阳光庇护中心’建在企业,实行以工养残,以工代疗,开拓残疾人康复就业新路子,是个创新,值得各地借鉴。”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这项惠及1.3万余名就业年龄段轻度精神、智力残疾人的好事办好,依旧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爱心企业和单位支持,建设更多阳光家园和工疗机构。


  以就业促康复

  创新模式带来爱的奇迹

  26岁的智力四级残疾人阿伟(化名)新近掌握了一个近景小魔术,与刘谦的“硬币穿玻璃杯”颇有几分神似。每当有客人到江北区宏昇工艺品公司工疗站参观,阿伟都很乐意在客人们面前露一手。每次表演之前,阿伟总不忘提醒观众,“这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

  阿伟来到这家工疗站工作已经一年了,他的改变让人见证了另一种奇迹的发生。一年前,当工疗站的几名工作人员去阿伟家走访时,发现这户人家竟找不出几张像样的凳子来安顿来客。阿伟的母亲是智力三级残疾人,家庭重担都落在阿伟当保安的父亲一个人身上,生活捉襟见肘。在过去的一年中,阿伟在工疗站从事简单劳动,每月能为家里带来1310元的收入,公司还为他交了“五金”。而且,更大的喜讯是,经过一年的试用,阿伟和其他3名残疾人已被安排到公司正常的生产岗位去工作。以后,这4名残疾人的收入还会继续增加。

  宏昇工艺品公司工疗站成立于2011年1月。4个月后,政企合作的江北区阳光家园也落户宏昇公司。两家机构由宏昇公司主投资金运作,江北区政府提供配套补助。现有面积800平方米,能为病情稳定的年满18周岁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集日间照料、职业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以工养残”、“以工代疗”服务,将托养、职业康复与社会融入有机结合。截至目前,两家机构已安置残疾人46名,其中29名残疾人在工疗站正式上岗就业,另外17名残疾人在阳光家园接受照料。因为占地面积大、安置残疾人多,江北区阳光家园和宏昇公司工疗站目前已经升格为“浙江省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

  阳光家园的法人代表叶安君和工疗站的法人代表叶宏军是姐弟俩,两人的另外一个身份分别是宏昇公司的副总和老总。从机构开办之日起,姐弟俩就把大量精力放在这群残疾人身上。目前,还有7户残疾人的家长也在宏昇公司工作,一般是母亲陪同子女。其中两户人家,一家三口都在这里工作,加起来每月可以拿到五六千元,全家的生活因此得到改观。

  这里的男女休息室采用不同的色调,布置得很温馨。每天中午,残疾人可以舒展身躯睡上几小时;工余时间,还可以在一旁的康复区进行康复训练。每个星期,由专业医生上门为残疾人提供坐诊服务;每个月,阳光家园和工疗站安排一次集体外出活动,去郊区采摘四时鲜果。今年,这里还成立了腰鼓队,虽然是单手打腰鼓,但这支残疾人腰鼓队也能持续表演三四十分钟,并能变换好几种花样。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好起来,每天来接送孩子上下班的家长心里十分欣慰。他们同时也有个心愿,希望能在阳光家园和工疗站的基础上办一个残疾人康复养老院,让自己百年之后了无牵挂。这也是宏昇公司的负责人正在考虑的一件大事。为此,宏昇制订了一个10年规划。今年,公司的年产值预计可达到2500万到3000万,照此发展下去,5年后这家公司有能力安排150名-200名残疾人就业。等到10年规划完成时,众人期待的残疾人康复养老院也能变为现实了。

  以补助促发展

  市县力推就业康复机构建设

  2010年,市残联、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国税局联合发文,对我市的“阳光家园”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根据这份指导意见,“阳光家园”要求有相对独立的房屋,实用面积200平方米以上,人均面积20平方米左右,设置规模能接纳服务对象10人以上,室内外有一定的活动场地。同时考虑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智力低、自理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等特点,设立托养、康复、劳动、娱乐、休息、安全等方面必须的设备和设施。

  对符合标准的市级“阳光家园”,市里按照不同规模给予每家5万元至2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助,同时提供一定的日常运作经费补助。从今年起,“阳光家园”日常运作费用市级补助范围从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区,扩大至全市各县(市)区,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人5280元。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慈溪市,民间资本已开始助力“阳光家园”建设。目前该市9家“阳光家园”中,只有两家属于公办性质,其余7家由民营资本投资开办,服务智力、精神残疾人、重度肢体残疾人近250人。据慈溪市残联组织康复部岑部长介绍,为鼓励民资创办“阳光家园”,该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的“阳光家园”,该市按照不同规模给予每家不高于1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助。机构运作经费按每人每年5620元拨给,各乡镇再给予当地“阳光家园”50%的配套运作经费。“阳光家园”的护理人员按1:6配备,每名护理人员每年由当地政府补贴15000元,以保证护理员队伍的稳定性。

  此外,我市还陆续开设了一批为中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就业安置的工疗机构。2008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工疗机构资格认证的具体办法。工疗机构为残疾人缴纳“五金”,按月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工疗机构则可享受市里的税收优惠政策,最高退税额为每人每年3.5万元。

  位于余姚市兰江街道的宁波思宏电器工业有限公司,2008年刚成立工疗车间时,是浙江省第一家获批的残疾人工疗机构,目前这家企业接收精神和智力残疾人73人,已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的30%。在余姚,类似的企业工疗机构已有3家,总计接收精神和智力残疾人172名。另据余姚市残联副理事长黄强介绍,该市第4家残疾人工疗机构已在审批中,这家位于河姆渡镇的工疗机构目前已完成硬件建设和人员招聘,一期工程就可以安排83名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就业。为了提高工疗机构的积极性,同时保障残疾员工的利益,余姚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工疗机构向残疾人按月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政府次年再按上一年度标准奖励企业一个月工资;工疗机构为残疾员工交纳的“五金”,政府给予50%的补助;残疾人的工资,企业可以税前列支,加计扣除。此外,企业还可按在工疗机构工作的残疾人人数,每人每年减免500元的水利基金。

  1.3万残疾人的呼唤

  让爱的阳光更灿烂

  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条件,成为残疾人群体中最困难、最需要社会关心的群体之一。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市已建起市级“阳光家园”26家,856名就业年龄段中轻度的智力、精神残疾人(病情稳定)在此得到日间照料;建起各类工疗机构11家,307名处于就业年龄段病情稳定的中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在这些工疗机构就业。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在企业建立残疾人工疗站,可实现“一石三鸟”的效果:从政府层面讲,通过牵线搭桥,政策支持,节约了大量行政开支;从企业角度讲,通过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可以享受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对残疾人而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家庭负担,增加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监护人。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化运营的操作模式,体现了合作共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现有的阳光家园和工疗机构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市残联教就部主任吴道涛说,“经过培训,中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完全可以胜任一些并不复杂的劳动,甚至会比一些普通人更加负责,更加任劳任怨。”在此,我们希望更多的爱心企业和单位投入阳光家园和工疗机构建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开拓残疾人康复就业新路子 甬城阳光家园期盼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