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8月起正式实施 商家欺诈将受重罚
针对目前家电维修领域存在的维修标准不统一、小病大修、随口定价等问题,商务部发布《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8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要求家电维修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且禁止虚列、夸大、伪造维修服务项目。现状调查 维修家电不容易
近两天,帮办记者走访了宁波家电维修市场,结果发现存在不少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山寨维修点多。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许多家电品牌企业启用了统一服务电话,且建立了官方网站。消费者只要通过拨打全国统一服务电话,工作人员就会根据消费者的居住地点安排维修网点,有些大型家电企业还会提供上门服务。然而值得提醒的是,随着不法分子各种骗局的更新,就算是400、800开头的电话号码也有可能是“山寨版”的特约维修点电话。另外,由于400电话在办理、监管上存在漏洞,再加上网络搜索混乱,很多貌似正规的400、800热线电话,并不是家电品牌的官方服务电话,而是“打游击”的黑店电话。根据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的调查,网上搜索的400家电维修服务电话中,90%以上都涉嫌假冒。
二是收费混乱。在少数维修点,维修人员往往随口要价,而且收费项目让人“雾里看花”。比如换个电脑主板,同样的型号,价格却相差悬殊,差价达到了200元。有些甚至达到了50%。
调查显示,家电维修收取的费用五花八门,比如,材料费、维修费、上门费、开机费等等,而上门费、开机费这些收费项目本身就是维修费的范畴,不该另外收取;一些维修人员甚至“偷梁换柱”、“小病大修”,一个简单的零部件开口就要上百元甚至数百元。
三是维修质量难以保证。“所谓修理,其实就是换零件。”在修理行业内,这是一句“大实话”。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电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一些老款产品停产后缺少维修配件,这些产品的售后服务难以保障。还有一些企业或维修点缺少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维修质量不高,更换配件后的保修期短,导致返修率高、顾客满意率低。
更有甚者,一些维修商还随意把原本挺新的零配件换成旧的、把昂贵件换成低价件,从中赚取“差额”。至于维修好的家电性能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他们并不考虑。因为消费者不是专业人士,根本不可能发现家电外壳里面的“奥秘”。
《办法》解读 严查消费陷阱
《办法》规定,所有家电维修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从事相应维修活动的职业技术资质。其中,从事高处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电工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等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具备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资格并持证上岗。
同时,对于已获得相关资质的维修服务人员,《办法》进一步规定,其所在企业应通过企业互联网站、电话等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维修服务人员身份资质查验,并为上岗工作人员配制职业资质标识,要求其在岗工作时佩戴或向消费者出示并持证上岗。
另外,《办法》对消费者权益损害明显的四类经营行为设置了禁止性规定,分别是:虚列、夸大、伪造维修服务项目或内容;隐瞒、掩饰因维修服务导致用户产品损毁的事实;虚报故障部件,故意替换性能正常的部件;冒用家电生产者商标或特约维修标识。
此外,家电维修经营者在维修服务中不得使用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如果商家出现了这些欺诈行为,会怎么罚?《办法》称,将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3万元以内罚款,调低信用等级,并在媒体上公告,将其列入“黑名单”。
帮办提醒,作为消费者,在维修家电时一定要多留几个心眼。比如查维修电话时,要看维修卡,如果卡丢了,可登录品牌企业的正规官方网站查询;维修人员上门时,注意查看着装和上岗证。一般正规服务每项服务内容都会明码标价;维修结束一定记得索要正规维修发票,可做维权凭证。
(易鹤 王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