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康:与山同行,心系高原
2009年1月11日巴塔哥尼亚:高山徒步及拍摄(左)在西藏阿里普兰县塔尔钦苹果小学与老师孩子们在一起十一郎的大名在户外圈非常响,很多人到西藏旅行或者是到阿里自驾,一定会有人推荐说,“找十一郎。”的确,作为深圳登山协会创始人之一,网名“十一郎”的周行康被很多热爱户外的人视为前辈,总是期望从他那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和资讯,以及攻略里找不到的经验。但现在的十一郎,更多时间呆在山脚下的村子里而不是雪山上。他已经一头投入了高原公益事业,从“攀越高山”走向“脚踏实地”,通过苹果小学、乡村赤脚医生以及冈仁波齐环山环保活动这样一个个公益项目和活动培育人才、带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的环保意识。就像热爱这块土地一样,他同样热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希望和他们一起呼吸,见证生活的改变。和“第三极”的亲密接触作为户外活动的爱好者,周行康早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了自己的户外探险活动,把大学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登山上。当时还没有磨坊这样的圈子,周行康自己背着背包,坐公交车加徒步,爬遍了深圳周边的山头野外,结交了很多热爱登山的朋友。(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登山改变了周行康的视野,也改变了他的选择,学电子精密机械的他大学毕业后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登山活动的组织上:1999年联系中国登山协会举办登山技术学习班,2003年又和中登协组织首个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商业登山活动。“山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自1997年第一次进入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周行康几乎每年都要攀登一座雪山。因为和这块土地的零接触,他逐渐深入了解当地人,这些人是登山向导、背夫、马夫,还是高原的牧民。牧民生活的艰苦触动了周行康,这也是他和苹果基金会理事长王秋扬不谋而合想通过公益项目为当地人做些事情的初衷。2003年起,王秋扬开始召集人马在阿里的塔尔钦从事公益项目,作为执行理事的十一郎也来了。瘦小的身材和黝黑的面孔,若不是一身专业的户外装备和墨镜,周行康轻易就能混在当地人中。登山人流行一句话———浓缩的都是精华,瘦小精干的体型正是适应高山恶劣环境和具爆发力的体现。十一郎话不多,总在团队中忙前忙后,把握各个环节,不时有人围着他,因为他是一个西藏通,要随时为志愿者们答疑。塔尔钦是一个自然发展起来的集镇,因为靠近冈仁波齐神山,周边几个乡的村民就陆续迁居到这里,越来越密集的人口给这个小镇带来了环境压力。最典型的是用水问题,由于水源被污染,居民守着溪流无法取水,只好到冈仁波齐雪水融汇而成的溪流上游背水。环境问题已成为高原生存迫在眉睫的问题,塔尔钦是一个缩影。“在塔尔钦做好试点,就可以在西藏的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周行康描述。让公益可持续苹果基金会在塔尔钦首先启动的是教育项目,兴建苹果小学,并请著名的设计师王晖为苹果小学做规划设计。因为受到高原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限制,施工期特别长,学校用了两年时间才完工。为了实现环保,设计师王晖尽量采用当地的石材,创新了将鹅卵石制成墙砖的方式。(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因为登山协会热爱自然,因为热爱这里的山和人,从而关注这里的环境,周行康是一个“从户外登山爱好者转变为NGO项目执行人”的典型,一切对他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但他仍需要时刻调整着这种身份转变带来的心态变化。“很多做公益的人都会不自觉地产生道德优越感,这是我尽量避免的,唯有真正了解这里的人,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的公益活动才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苹果基金会从2011年起筹办的“冈仁波齐环山公益环保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明星和志愿者参与捡拾垃圾,带动当地人的环保意识。活动的周期只有7天,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有5个队约30多人,仅仅依靠他们把散落在冈仁波齐环山线路52公里的白色垃圾全部捡完是不可能的。但周行康认为,关键是通过这个活动达到倡导的目的,一方面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带动来转山的游客,共同维护当地的环境。“这是一个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对当地的老百姓,也是对我们的志愿者。”已经进行了两年的环山环保活动也在思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比如如何更好地让当地的百姓参与进来。周行康曾经设想过让志愿者在清理塔尔钦小集镇的垃圾的同时,能够拜访当地的居民,让他们了解环保的目的和意义,可惜终因为语言障碍的问题作罢。同呼吸,共命运15年藏区的行走,7年的藏区NGO工作,如今周行康心中对如何开展高原公益活动更加明晰了。高原工作十分艰苦,很多志愿者来去匆匆,外来人才难以留住。但是周行康认为理想正是要建立在对现实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不容易燃烧殆尽。因此,苹果慈善基金会开展的每个项目,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解决的手段,同时也是在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积极培育当地人才,提供一种自主改变生活的可能性。汽车驾驶在风光如画的阿里普兰,金灿灿的青稞地,又是一个丰收年。在普兰科迦村,我们看到苹果基金会建设的第一所苹果村级医务室,温暖的玻璃暖房类似玻璃大棚,冬天的阿里,365天有360天都在刮大风,暖房成为村民过冬晒太阳的最佳场所。已经有村民在医务室看病了,一般是拿一些肠胃病的药品和看看感冒。村里培养自己的苹果赤脚医生,可以使用医务室里的医疗器材、药品、诊床诊台和出诊设备(摩托车)。村民得了感冒发烧等小病,就不用开车到十几公里外的普兰县城就医,可以在村里得到治疗。生活在高原的人都知道,因为环境的恶劣和医疗条件的不足,很多孩子可能会因为小小的感冒就引发脑膜炎而造成脑瘫,赤脚医生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更多的本地医生还在培养过程中。在塔尔钦的藏医院,即将上岗的“白衣天使”们正在接受培训。藏医院的学生虽然因为条件限制,不可能和正规的医科大学本科学生一样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但他们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能用方言与病患沟通,从根本上拉近了医患距离。本土的人才是改变未来的希望———这也是苹果基金会的根本出发点。确实,登山让周行康看到了一个更大更远的世界,但理想还需要扎实地迈出每一步才能够实现。和带团队玩户外登山的时候一样,做NGO的周行康始终在强调责任感,他说希望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虽然有时这两股力量达成一致很难。“做公益项目不能一味求快、求新、求亮,我最希望看见的是在阿里开展的几个公益项目能成熟成型,然后在别的地区推广。”公益周刊:你认为高原公益的特殊性在哪里?周行康:这些年藏民族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亚于当年深圳改革开放的速度,在这个过程外人不应该采取围观的态度,而应该尊重每个人自我追求的权利。西藏在从农牧业过渡到商业化的过程中,中间有许多空白点。这个空白点可能是社会结构上的、个人意识上的、还有公共信息上的。必须强调,生活在高原的人们,面对时代变化带来的外部冲击,就像我们遭遇全球化冲击一样,处在转型期的他们,需要时间,我们也许可以通过经验带来帮助,但前提是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公益周刊:具体而言,你如何理解这种转型期的需求?周行康:在转型期,最需要的是尊重每个地方的差异化,比如说,塔尔钦因为守着神山圣湖的旅游资源,当地人的收入可能比其他乡的村民高一倍,人们的经济收入方式也渐渐由放牧转向驮队或者服务业。但是,也有人愿意继续放牧,有人想到从事其他工作,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求得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一刀切地提供发展方案,而是要让生活在高原的人们有发展的空间,让每个人可以更好地追求自己的选择,发展要尊重个性,就是提供更多元化的机会。公益周刊:开展高原公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周行康:天气和环境还不是最大的难题,虽然在高原开展一个公益项目的成本,可能是在平原开展同样项目成本的几倍,主要是因为物资成本、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等原因。但最难的还是一线人力不足,一线有大量的工作是需要有经验的志愿者和工作者亲历亲为去完成的。但高原条件艰苦,难以留住人才。所以特别需要做好沟通工作,解决语言障碍,和了解情况的人耐心沟通,把公益环保的理念传播出去。(来源:南方都市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