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老来骨头好35岁前打好基础很重要
上周三,一位年近60的李阿姨打进帮办热线,询问究竟什么东西最能补钙。半个月前,李阿姨在家打扫卫生,因地砖上有些水渍,没留意,滑了一跤,当时下意识用手一撑,结果,右手腕骨折。
“前两天,去医院做了一个双能骨密度检查,说骨量减少,诊断是骨质疏松。”李阿姨说,“医生说除了需药物治疗,补钙、运动、晒太阳是骨质疏松防治的三部曲,但不知道该如何来补。”
带着李阿姨的问题,记者找到李惠利医院骨质疏松门诊的刘伟丽医生。
刘医生说,要想骨头好,得从多方入手。补钙只是其中一方面。
对于真正的补钙,很多医生有一个共识:常吃虾皮、海带、豆类是最佳的补钙方法,早餐一杯鲜牛奶所提供的钙质是任何食品与药品无法比拟的。
如何减少蔬菜水果中钙量的丢失?刘医生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切菜块时不要太小;尽可能保留蔬菜水果的外皮;烹调时间在煮熟的前提下尽量越短越好;改变某些不良饮食习惯,比如波菜、豆腐同煮,长期食用精米、精面等;加热牛奶时应不断搅动,以免牛奶中磷酸钙沉积在锅底。
刘医生还给出三点膳食建议:熬骨头汤时加点醋,有利于骨质中的钙释出;小鱼、小虾连骨或壳嚼碎一起吃;虾皮磨成粉后可作为调料应用。
对于中老年患者日常需钙量1000—1200mg/天,仅靠饮食补充是不足够的,需同时适当补充钙剂。另外坚持户外运动,多晒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质吸收。
“骨细胞分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是骨头生产者,破骨细胞则是破坏者。对于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多是由于破骨活性加大,而作为生产者的成骨活性也受到抑制,光补钙,效果不是很好。”刘医生说,“一旦出现骨质疏松,需同时加用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或促进成骨细胞功能的药物进行治疗。”
人的骨量在一生中呈抛物线走势,刚出生时,骨量较少,随着年龄增大,骨量增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岁-35岁时,骨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值,即骨峰。此后骨量以每年0.5%的速度丢失。
“要想老来有把好骨头,35岁之前要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可供流失的钙质多了,虽不能完全避免骨质疏松,但可以推迟骨质疏松到来的时间,缓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刘医生说,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年轻人往往没有建立良好的健康管理意识:经常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既缺少运动,又不见阳光;常喝浓咖啡、可乐、浓茶等;饮食越来越精细;吸烟,过量饮酒等,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蛋白、高糖、高脂肪饮食,也加速了钙质流失。”刘医生说,人体在大量摄入高蛋白、高糖、高脂的食物后,身体为了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就会动用体内的碱性物质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就是储存在骨骼中的钙质,久而久之,骨骼中的钙含量就会越来越少,骨质疏松的风险自然增加了。
“要打好‘骨’基础,最好从年轻时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刘医生说,倘若已经出现了骨质疏松的症状,也不用害怕。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更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接受正规治疗都会有效。但对严重骨质疏松、出现多处骨折、长期卧床的患者,效果就差了,只能改善部分症状,预后不好。所以,建议中老年人重视这一疾病,及早就诊。
(王佳 金晓东 吕方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