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 发表于 2012-11-30 09:13:48

患病女童因治疗费高遭母遗弃

  是无法承担的医疗费用才造成骨肉相弃吗?


  新闻回放

  妈妈说去买早点,再也没回来


  宁波公益网讯:5月1日凌晨2时45分,一名妇女抱着一个小女孩来到了急诊室。据当值护士丁海燕回忆:“那名妇女自称叫黄世兰,说自己的女儿叫杨红。我看见那女孩当时全身浮肿、呼吸很急促。”经相关科室医生会诊,发现女孩肾功能严重衰竭、肾性血压升高、肝损伤……得知病情严重后,女孩母亲明确表示要放弃治疗。“她妈妈说治不起,医生也很无奈。当时是清晨,小杨红还在输液,她妈妈说要出去买早点,谁知就再也没回来。”丁海燕说。不久小杨红的病情又再次恶化,医护人员只得先垫付医药费继续治疗。


  9天过去了,8岁女孩杨红的尸体依旧静静地躺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的太平间里,如果杨红的尸体存放时间超过2周后,医院将可以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杨红这样的“无主尸”将交由民政部门进行火化等处理。


  在她生命的最后半年,杨红的母亲在无力承担杨红疾病医疗费用的情况下,选择了悄悄离开。而在此之前,也许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里,杨红的母亲是用心来爱着自己的女儿的,直到她意识到逃离是她唯一的选择——高额医药费是她无法独自承受和逾越的鸿沟。


  然而今年9月,卫生部表示今年内要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通过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的衔接,使重特大疾病补偿水平达到90%左右。也许这一天对于杨红的家庭来说太迟了,只是如果还有如果,也许在她生命的最后一程会有自己母亲的温暖陪伴。


  弥留之际 一直在喊爸爸妈妈


  对于急诊科来说,杨红更像是科室里的一个孩子,她没有自己的病房,热闹的抢救室是她的房间。大部分时间躺在病床上的她,总是面无表情地看着进进出出的急救病人。只有在每周两次透析完后的隔天,才会稍有精神跑去外面晃荡一番。


  做完透析后的第二天,杨红的手脚、面部都会浮肿,到最后只能躺在床上吸着氧气,这样的情况要持续到下一次透析。急诊科护士丁海燕回忆道,“杨红一周只有两天不到的时间是精神好的,那个时候的她才稍微有点小孩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六个月后的杨红被尿毒症“剥削”得连这两天的活动时间都没有了。11月19日是杨红离开人世的三天前,刚换完班的丁海燕如旧来到急救室看看躺在病床上的杨红,全身浮肿得不成样,让见识过各种病患的丁海燕也不忍看下去。


  “那几天她全身肿得特别明显,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了。”说到这,丁海燕不禁低头哽咽,“看着特别难受。”而一直对父母只字不提的杨红,也开始在迷糊之间喊爸妈了。那个时候的丁海燕心中依然明白,这个自己陪伴了大半年的小女孩,不久将要离开人世。“也许就是这一两天的事了。”

  11月21日晚9时许,丁海燕在家轮休,此刻的杨红没有等到父母的到来,在众人的祝福下离开了。据当时陪着她的“爱心妈妈”郭莉描述,杨红去世那天,沉重的小身体遭受了很多的痛苦。“她疼得揪住床单,肚子胀胀的,眼睛里感觉都是水,脸上还长了好多红点。”看着杨红痛苦的样子,郭莉忽然有种想哭的感觉。


  “妈妈来了,爸爸一会儿也会来。”无能为力的郭莉只能将未知的希望带给杨红,下午7点多,杨红终于等到了她的杨爸爸。郭莉在杨红耳边轻声说:“杨红,妈妈很爱你,爸爸也很爱你,你有那么多关心你的护士阿姨、医生叔叔、爱心妈妈,我们要感恩每一个认识你的人,原谅所有伤害过你的人,你是最幸福的宝宝,你可以安心地走了,下辈子我们一起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情,做个好人。”


  病重之际 母亲消失在人海


  认识小杨红对于丁海燕来说是一种天意


  5月1日和11月21日,最后数字都是1,但11月21日之后的每一天,丁海燕再也无法在忙碌工作的间隙,看到身边小板凳上杨红的身影了。
5月1日,丁海燕第一次见到杨红的日子。凌晨2时45分,正在值班的她见到了躺在妈妈怀里的杨红。


  “小女孩精神不好。”这是丁海燕见到杨红的第一感觉,在经过相关科室的医生会诊后,杨红被诊断出肾功能严重衰竭、肝损伤。得知女儿的病情后,杨红的母亲明确地表示无钱医治,对此医生和护士既同情也无奈。由于医院肾内科当晚没有床位,杨红的妈妈一直表示大晚上自己找不到地方去,最终医院决定让母女俩在抢救室暂住一晚。然而这一住,让丁海燕没想到的是杨红会在这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而这最后一程里,再也没有她的爸爸妈妈。


  “第二天早上9点多就找不到杨红的妈妈了。”丁海燕回忆道,当初杨红外面的一套新衣也许预示着她的妈妈已经做好放弃她的准备。而杨红只是在妈妈走的那天哭过以外,后面的日子便对家人只字不提。


  在外人尤其是已经做了父母的人看来,遗弃自己的孩子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然而最后杨红的母亲还是将这个已经被病痛折磨的8岁女孩独自遗弃在了医院,“从此不再相见”。 慢性肾功能衰竭,杨红唯一延续性命的方式就是进行透析,然而这唯一的治疗方式需要终身维持,且每次费用不菲,看不见尽头。面对最终人财两空的结局,杨红的母亲在为自己的孩子最后一次穿上亲自购买的新衣服后,选择了消失在茫茫人海。

  生命尽头 她爱梳头爱吃泡面


  8岁的杨红,在还没有来到解放军昆明总医院之时,不知道握笔的感觉,也不知道普通话的发音,甚至连牙膏的味道都不曾尝过。


  在丁海燕的印象中,当初杨红一口标准的贵州口音难倒了急诊科的护士们。“完全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丁海燕回忆道,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们觉得有必要让这个女孩学学普通话,于是护士们开始充当起了语文老师,也就是在开始学习普通话后杨红的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


  一般的孩子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并且伴有孩子特有的顽皮,但杨红总是一副淡定的模样,精神好的时候就静静地坐在导医台旁边的小凳子上,陪着当班的护士一起工作。丁海燕说杨红总是静静地,静静地坐着,静静地面对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刚到急诊科时,杨红总不理人,直到后面熟络了,隔着老远杨红就会扯着嗓子对远处的急诊科护士喊“阿姨”。有时候杨红还会跑到临时输液科观察液体瓶,哪个病人的药水没有了她就会喊“液体完了”。只有精神不好时,她就变回了才到医院时那个有些冷淡的病人,无论怎么叫她,杨红总是没有任何理会。


  医院急诊科住久了,护士总会给她买新衣服,每天总会有人帮她订盒饭,医院保洁员帮她洗衣服,护士会帮她擦拭身体、刷牙。闲暇时护士手把手教她写字,急诊科的护士每天都会心照不宣地去轮流看望杨红,用丁海燕的话说,天天跟看自己的小孩一样。“看她在不在,看她在干嘛。”在急诊科的护士看来,多的做不了,生活上面还是可以照顾的。


  杨红毕竟也是一个小女孩,爱美,爱梳漂亮的发髻,只要护士说帮她把头发美美地弄一弄,她总会乖乖地坐着,梳完还不停地照镜子。偶尔杨红也会拉着丁海燕带她出去剪头发。独自面对每周两次透析的杨红有很多来自急诊科以外的“爱心妈妈”,爱心妈妈的关怀并不少,毛绒小熊,可爱的布偶娃娃,不过这些在杨红的眼里没有泡面来的实在,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吃盐、不能喝水的杨红,每次都会在医生规定的范围内把泡面吃得干干净净。每到饭点时,她都喊着“吃泡面吃泡面”。


  延伸

  因病致贫 命运谁救


  国家提高大病报销比例或是解决途径之一


  据一位长期工作在肾病科的医生透露,透析患者的负担非常惊人,对于社会及医院以及患者来说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曾有一份1061名患者参与的调查显示,血透患者人均一年实际花费高达近10万元。然而这个数字对于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自费患者来说,经济压力无法想象。


  今年8月30日,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而《意见》最核心的要素是大病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50%。然而这一消息对于杨红及她的家庭来说——迟到了。


  2005年张汝洪家的两个孩子先后被查出患上尿毒症,姐姐张丽和弟弟张涛。2005年一年时间,张家为姐姐张丽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并贷款14万元。几个月后,贷款14万元全部用尽,张丽只能回家,一个月后张丽去世,留给张家的除了14万元的巨债还有同样患有尿毒症的弟弟张涛。支撑到2011年下半年,张涛病情加重,张家即将土崩瓦解,张汝洪一夜愁白了头。张涛在昆明治疗的18天时间里,每天的医药费用200元左右,住院费用高达2万元,负债累累的张家实在无法承受,张涛也回家了。所幸,14岁的张涛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照顾下,筹集到了近15万元的善款,一时间张家看到了曙光,张涛的生命得以延续。


  据张汝洪说,张涛购买的新农合可以报销费用在60%左右,但就算如此,医治的长期性也让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如果能一笔费用治好,那么尿毒症家庭也不至于因病致贫”,张汝洪称,他结识的尿毒症家庭里有90%的家庭都能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一人透析全家受罪,有钱透析就能活,没钱透析就等死。“曾经我见到一个家庭条件还不错的尿毒症患者,现在都沦落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


  曾有报道称,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的透析患者在负债透析,透析的费用问题使很多病人无法接受理想的治疗。遗弃患者的现象也有发生,一位医生认为由于疾病费用巨大而需终身透析,任何医疗费用等额外的负担都使患者难以承受,这已成为社会问题,“杨红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15万元的善款让张涛的治疗得到了暂时的保障,10个月过去了,张涛的透析费用已花去了近10万元,张汝洪因为要在医院长期照顾患病的孩子,家庭的其余经济来源很有限,“不知道钱全部用完了,接下来怎么办”,张汝洪低头说道。

  来源:云南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患病女童因治疗费高遭母遗弃